生命的终极关怀

(第二章~后事处理)

 

信愿法师著

本愿山弥陀讲堂

 

第一节、临终

第二节、死亡

第三节、守灵

第四节、超荐

第五节、入殓

第六节、出殡

第七节、火化

第八节、安灵

第九节、进塔

第十节、作七

第十一节、除灵

第十二节、合炉

附文一、人死后尸体之变化

附文二、中国传统丧礼之略探

附文三、中国传统丧礼的含义

附文四、民间丧礼纪实之一—阿莲的迷惘

附文五、民间丧礼纪实之二—有钱人的身后事

附文六、抢救最后一口气—临终的悲剧

 

第二章、后事处理

 

儒家亚圣孟子说:‘生死事大。’其意是说生死乃是吾人一生最重大的事。不论帝王将相或贩夫走卒,既生为人,任谁也难逃生老病死,故解决生死大事,乃是人生必修课业。但大部分人穷其一生,都在五欲六尘中追逐,极少有人为死后之解脱预做准备,无怪乎古德叹言:‘举世皆从忙里过,谁人肯向死前修。’对此迷茫一生、庸碌一世的亡者,更应正确的处理其后事,才能助其解脱生死,超越六道,往生西方,圆成菩提。

 

后事之处理,所重乃安顿亡灵之神识,得以安身立命,圆满归宿;一切施为,皆为达此目的。色身之处置,反而其次,盖神识不生不灭,六道轮回,改形换身,随业现相罢了。今人每遇亲人往生,则费心处理其遗体,反倒忽视其神识之安顿,此乃肇因固执管见,随顺恶习陋规,不知佛法利益故,致使颠倒错乱,贻误亡亲。

 

后事的处理方式,因时代、地域、信仰、民情,各有不同,差异很大。或有繁文缛节,依照古例;或有简约朴素,一切从简;或有盲从风俗,毫无意义;或有依其信仰,遵行仪规等等,不一而足。安葬方式则大略不出土葬与火葬,近年由于环保意识提升,佛法普及,民智大开,火葬渐有取代土葬之势。

 

一般而言,台湾北部因地狭人稠,大厦林立,故通常亡者遗体停放殡仪馆,灵位则设在自家,出殡时再到殡仪馆举行,安葬则以火化居多。中南部则因环境许可,后事大多在自宅办理,佛事、出殡等事,则在门前马路搭棚为之。故本章以后者火葬为原则,作丧葬礼仪之简介。

 

一般世人,家中有人病重垂危,家属即立刻为其净身更衣,悲痛哭泣;一但断气,则手忙脚乱,不知所措,赶紧找来葬仪社料理丧事,而葬仪社大都延请道士诵经持咒、念祈祷文。家属则依习俗焚烧冥币纸钱,做法事时,甚至烧化纸糊的汽车、洋房、家电用品、奴仆佣人等,后来更有烧化纸糊的飞机、轮船、银票,内政部民政司更为亡灵发行了‘阴间信用卡’。这些做法,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罢了,对亡灵并无实质的利益。

 

总之,世人大多在世情场面,力求虚华以图孝名的多;求佛法实益,利济亡亲得生净土的少。孝眷如能摒弃凡情俗见、陋习恶风,遵依佛制,如理如法的处理后事,必能帮助亡亲超脱三界,神登净域。以下就佛教之丧葬礼仪,分为临终、死亡、守灵、超荐、入殓、出殡、火化、安灵、进塔、作七、除灵、合炉等十二节,概略述之:

 

第一节、临终

 

一般世人,未寒必先谋衣,未饥必先谋食,畏疾病则备良药,畏昏黑则备灯烛,以至种种切身之事,莫不预为,独于死后之事,漠不关心。故有智之人,应对生死大事,神识归处,预先筹备,方不致临终追悔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云:‘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。’治家小事尚且未雨绸缪,生死大事岂可临渴掘井?临终乃是一生最重要之时刻,为上生净土或下堕六道之关键,因此,必须遵依佛制,如法处置,如理以对。

 

人体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元素组成,肌肉、骨骼属地,血液、津液属水,体温属火,呼吸属风。命终之际,四大分散,功能全失。地大分解时,心识错乱,顿感窒闷逼迫;水大分解时,呼吸急促,顿感寒热交替;火大分解时,筋骨僵硬,顿感烈火焚身;风大分解时,呼长吸短,顿感烈风吹刮。此时,神识昏昧,不辨善恶;耳目如盖,无有见闻;众苦交煎,痛不可言。故凡遇亲人病危临终,家属宜妥善处理,减轻其苦,助其安详辞世,往生佛国。此不但死者得利,生者也获益,可谓冥阳两利。处理要点如下:

 

一、若因生病而死,可依下列方法处理:

 

[1]病者饮食应以素斋清淡为主,愈濒临死亡,饮食宜愈减少。家属亦应素食,来探视之亲友,若食腥膻、酒肉、五辛,勿令接近病者,以免病者忘失正念,鬼神交乱,病人狂死,堕三恶道。

 

[2]病者宜事先预立遗嘱(如附件四),使子女处理后事时有所依循;若病者尚能言语,眷属应询问请示,不可避讳,贻误大事,徒增争端。尤其眷属人多,宗教信仰不同时,更须事先交代。

 

[3]应于病者意识清醒时,鼓励其聆听弥陀本愿妙法,体会六字名号救度意义,使其安心自在面对死亡;故应准备随身听、干电池、讲经录音带,请与其相应之人,劝其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,最为理想。

 

[4]眷属切莫与病者闲谈杂话,令其心念散乱,忘失佛号;亦勿悲哀喧哗;更勿柔软爱语,世情牵缠,恩爱纠葛,妨碍其生西正念。

 

[5]劝慰病者正视死亡之现实,设想死后之归处,放下万缘,一心念佛;在其视线听力可及之处,安置佛像、念佛机,令其眼瞻佛像、耳闻佛号、心缘佛境。

 

[6]临终时,病者或坐或立,或躺或卧,姿势应以其感觉最舒适为主。若病者久未断气,长时卧床,在不使其痛苦原则下,应适时为其翻身,活络筋骨。

 

[7]临终时,不可急于为病者沐浴更衣,以不搬动其身体为原则,应尽量让其安详地善终;若已昏迷,纵有大小便失禁,以致便溺沾身,也需等断气后廿四小时,方可洗沐擦拭,以免增其痛苦。

 

[8]适时的判断病者是否临终,将有助于正确的处理。一般人临终时,容易出现以下现象:(1)瞳孔散乱无神。(2)心跳气息微弱。(3)脉搏跳动急促。(4)精神萎靡不振。(5)脸色苍白失色。(6)神情依依难舍。(7)急欲交代遗言。(8)进入昏睡状态。(9)或清醒或昏迷。(10)耳垂逐渐萎缩。(11)大小便溺失禁。(12)呼吸不规则渐次困难。(13)皮肤嘴唇发绀。(14)手脚冰冷口吐白沬。(15)缺氧产生痉挛。(16)不明发烧出汗。(17)躺卧坐立不安。(18)病人自知说出。(19)指甲内血流难回。(20)眼耳渐失视听能力。(21)无法或拒绝饮食。(22)大拇指内侧肌肉萎缩。(23)肌肉组织腐败产生臭味。(24)血液循环变慢体温降低。(25)濒死喉声嘎嘎作响。(26)口腔干燥吞咽困难。(27)冤亲债主现前、惊慌、害怕、不安、焦虑、痛苦、吼叫等情绪出现。以上临终现象之出现,或一或多,或隐或显,因人而异,并非全部显现,方为临终;大体而言,出现愈多,表示愈濒临死亡。

 

[9]病者若已病入膏肓,回天乏术,希望安详舍报,不愿临终急救,本人应签署‘不施行心肺复苏术同意书’(如附件五),以令医护人员遵行,盖此书具有医疗及法律效力。病者若意识昏迷,无法表达,家属则应事先与院方商讨签署‘不施行心肺复苏术同意书’(如附件六),切勿急救或使用复苏器,以免徒增痛苦。

 

[10]医生宣布药石罔效时,家属应当机立断,立即办理出院,让病者及早回家,不可急救;并避免在医院断气,让病者于自己家中逝世,较为安适自在,且便于助念,也符合大部分人愿意死在自宅的观念。

 

[11]病者若在医院断气,不宜马上送进太平间、冷冻库,或用白布裹身、或穿衣物;应立即送进助念室,盖上往生被、点上金光明沙、一心念佛。医院若无助念室,或可商借医院附设之佛堂;若无佛堂,应商请院方允许助念八小时后再出院,或可善巧借故拖延时间。若不能如愿办到,送回家时,边移动遗体边念佛。

 

[12]病者若在医院断气,家属有意将遗体运返家中处理,应尽速通知院方安排救护车接送,切记!不可通知葬仪社,也不可让院方通知葬仪社(许多医院与葬仪社均有签约配合),以免衍生诸多麻烦,影响家属念佛。盖未学佛之大多数葬仪社从业人员,为方便行事,常不顾亡者神识得脱、痛苦与否?不愿遗体停放过久,产生尸臭或其他变化,故常有干扰念佛,影响正确处理之举。

 

[13]家属若请莲友饬终关怀,开示助念病者,切勿同时邀请外道巫师、道士、乩童、神父、牧师、修女、教士、道亲、灵媒等,混杂其间,以免知见不同,处理各异,或起争论,妨碍病者正念。

 

[14]切记!病者未断气前,趁早送回家。同时立即通知家人或莲友,家中大厅先行打扫干净,俗称‘拚厅’。预先摆设安置,就绪一切,以便病者回家,即能安顿,马上助念。

 

摆设方法:空出客厅,以五张同高的板凳,安置四方及中间,上放六尺长四尺宽床板,铺上垫被,安放病者平生所睡之枕头、棉被;床板四方摆设四色莲花灯,红、黄在头部,青、白在脚下;并预备二组延长线。若天气炎热,家中没冷气,应尽速准备大冰块、电扇,以降低室温,延缓遗体腐坏。

 

设置佛堂:四方桌子一张,上铺黄布,供西方三圣像,方位以病者能见为原则,不拘何方,供佛之处便是西方故。另备阿弥陀佛接引像,安慰开示病者时,令其瞻仰孺慕。供佛之物,备卧香炉一个、莲花灯一对、沉香一包、鲜花两束、四果一盘、清水一杯等。

 

备妥物品:佛像、念佛机、莲花灯、往生被、金光明沙、助念通告、回向文、卧香炉、鲜花、水果、清水、沉香、桌子、椅子、延长线。

 

二、若因车祸、灾难而死,可依下列方法处理:

 

[1]迅速报警处理,不可随意破坏现场,伤者应迅速送医急救;若伤重垂危,应立即回家,回家时处置方法同前。

 

[2]若当场亡故,不可送医再作无谓急救,应立即请法医验尸后送回家(不可依俗忌讳横死者入家门办丧),此时念佛开示,尤以安慰死者,开晓无常理趣,令生正念为要。

 

[3]为应不时之需,平常家中应预备念佛机、往生被、金光明沙、引磬、佛像、莲友电话。

 

临终法语:

 

往生一路平生决  今日何论死与生  莲花界里不贪乐  还来娑婆度群萌

此身不向今生度  更待何生度此身  万古是非浑短梦  一句弥陀作大舟

积金万两空白首  争名夺利是虚浮  算来万般浑是梦  无如急早念弥陀

早知生死原有路  唯有念佛上西天  红尘世事都别了  一心佛前念弥陀

 

第二节、死亡

 

死亡是人生的终结,令人悲伤难过,无奈与痛苦,这是生命的自然定律,生死循环。故智者体悟无常,面对生死,而学佛修行,了脱生死;愚者浑浑噩噩,逃避生死,而迷恋世间,轮回不已。佛经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类,即寿尽而死、福尽而死、意外而死、自如而死。前三种都是不可预料,无法自主;后一种乃修行圆满者,生死自在。然而,不论何种死亡,都代表一期生命的结束,另一期生命的开始,如蝶破蛹,似虫化茧。

 

佛陀对吾人身处三界,生死轮回,寿命短促,有精妙的譬喻开示:‘三界幻化如秋云,生死轮回似舞影;寿似瀑流及电光,刹那不息终将灭。’诚然,吾人寿命如电光瀑流般之短暂,终将熄灭,自古至今,无人可免,人生至此,谁人愿意,又谁能摆脱?因此,佛陀出兴于世,弘法利生,乃为解决吾人之生死大事。

 

亲人身故,既然已成事实,家属唯有坦然面对,化悲痛为力量,谨遵佛制,正确处理亡者后事,使其神超净域,魂归莲邦。处理要点如下:

 

[1]病者或亡者送回家后,不可净身更衣、通告亲友、焚烧纸钱、哭泣干扰、移动身体、塞手尾钱、拜脚尾饭、放入冰柜、通知葬仪社。若有葬仪社获知讯息,先来放置冥纸、架设布幔,应当机立断拒绝。后事之处理,等念佛八小时后,再行发落不迟。

 

[2]亡者从临终至断气后八小时内,不可通知亲朋好友,以免徒增妨碍,阻扰正确处理,遇有长辈不同意见,从中作梗,应冷静理智地沟通,不可争吵失和,影响亡者安宁。

 

[3]若病者送回家后,久未断气,家属应视其饥渴程度,方便与食;一般而言,少食少饮为宜,尤不可供给荤食,以免徒增生西障缘。

 

[4]家属应齐聚病者或亡者身旁,劝慰其放下万缘,一心念佛;不可询问无关紧要之杂事或急办后事。劝慰者以与病者或亡者最相应之人为佳,若与病者或亡者平常结恶缘者,此时不宜靠近;恐其生嗔心故;或虽靠近,应诚恳求其宽恕原谅,真心忏悔。

 

[5]病者送回家后,家属即可为其盖上往生被、点上金光明沙,并轮流念佛,务使佛号不断;若已断气或即将断气,即刻通知莲友轮班助念。

 

[6]亡者自断气后八小时内要念佛不断,莲友离去后,家属继续念佛至廿四小时(恐其鼻息虽断,神识尚末离体故),此时方可为亡者净身更衣、放入冰柜或棺木。大部分葬仪社为避免麻烦,会怂恿家属尽早处理遗体(尤其夏季天气炎热,深恐遗体腐坏尸臭。处理要领:开放冷气、电扇,放置冰块,降低室温,念佛不断)切记!家属一定要坚持,护持亡亲遗体不受干扰,帮助亡亲神识超脱生死,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。

 

[7]家属念佛时,不可鸣咽啜泣,语带悲伤,以免牵动亡者的感情执著。若无引磬或不会打引磬,可播放念佛机跟著念,但不可仅播放念佛机,而不参与助念。念佛机虽有令亡者提起正念之功用,却无吾人之心力、念力,不能令亡者感受家眷的孝心。

 

[8]亡者断气八小时后,方请葬仪社围黄布幔、搭灵堂,安灵位。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,简单隆重。上方供奉西方三圣,前面悬挂亡者相片,陈设香炉、水果、鲜花等。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惯用之纸佣人。丧祭供品,通须用素,戒用荤腥。佛像后面垂挂黄布,再置放棺木,亡者遗体为头朝内脚朝外。应备念佛机,廿四小时不停播放佛号。

 

[9]为亡者净身,须备两个脸盆、两条毛巾、擦拭纸巾,以檀香木加水煮出味再加茉草,清洗擦拭。男殁由孝男洗浴更衣,女殁则由孝女为之。若四肢僵硬,可用毛巾在手脚关节处热敷,不久即可柔软如生。净身过程中,虔诚念佛。

 

[10]为亡者穿寿衣,以其平生较喜欢穿著之旧衣裤即可,不必另购寿衣,徒费金钱,如购买亦不必依习俗穿著七层。

 

[11]家属不可在灵前争论是非,议长论短,或为易令亡者不安之事吵架,如此愚行将对亡者产生重大伤害;守丧意在追思感怀,念佛是为报答亲恩,如此对亡者最有助益。

 

[12]家属不可因办后事意见不同,或分配财产不公,意气用事,拍打棺木或掷筊杯,请亡者评论或主持公道,如此愚行会令亡者死不瞑目,产生痛苦。

 

[13]所有丧葬事宜,家属宜预先协调商量,议定之后,委由一人负责主事,避免各自主张,孝眷失和,不利亡亲;并等念佛八小时过后,再行处理。

 

[14]亡者若因病而死,应向医院或当地卫生所申请‘死亡证明书’;若意外而死,应请检查官验尸后开立之。‘死亡证明书’关系保险理赔、注销户口、终止存款与后事处理需用,故应尽速申请。

 

[15]拟妥亡者家族姓名与称谓或治丧委员名单,印制讣闻(如附件十一),周告亲友;并预估亲友参加出殡人数,以备车辆与肴筵。并洽妥佛事用餐与普施、家祭之供品等事。

 

[16]冲洗亡者遗像,十六吋二张,一张设灵用,一张安灵用;二吋二张,骨灰坛用;遗像以彩色近照为佳。

 

[17]拟妥出殡亲属贴拜名单交给葬仪社,以备立牌署名家奠拜用。

 

[18]家属应撰写悼亲奠文与亡者生平事略,并遴选丧家代表致谢词人员与介绍亡者生平人员(丧家通常礼请地方士绅或民意代表或政商要员担任)。

 

[19]拟定出殡车队之行进路线,安排车辆、司机、引导人员与交通指挥人员。

 

[20]世人常于亲人亡故,即以红布或红纸将正厅之神明及祖先牌位遮住,以防见刺及避冲煞,此谓之‘遮神’。然而亡者需要佛菩萨的接引,故不必将厅堂供奉之佛像遮掩。

 

第三节、守灵

 

亲人既终,孝子哀之,不忍须臾离,入夜犹须寝于其侧,未殓者谓之‘守铺’,已殓者谓之‘守灵’。民间传说,亡者未殓以前,家属须日夜轮流看守,以防虫鼠啮伤和猫儿跳抓,因猫儿跳上死尸,会使尸体僵立,起而攫人,凡被攫者,必至气绝而死,须以天秤棒或木杖等物触之,否则无法恢复原状。此为无稽之谈,守铺之原意,乃出于眷属不忍与亡亲永别,让其孤零,子孙缅怀鞠养之恩,而愿随侍其侧,以表孝思不匮之意。

 

昔者守灵有不可上床睡觉、夫妻不可同房、门楹不贴红联等善俗。今者守灵之意,一者守护遗体,防范意外。二者尽孝怀思,敦伦尽份;三者亲友吊唁,答礼致谢;四者奉祀饭菜,以飨亡亲;五者清理灵堂,换新花果;六者注意亡亲,是否复生。

 

守灵期间,家属千万不可于灵前嘻笑聊天,置亲不顾;也不可喝酒打牌,消磨时间;尤不可争论遗产,眷属失和。凡此不孝行径,皆易令亡者悲愤哀叹,堕落三途;故孝眷应虔诚念佛,哀悼亡亲,助其生西,以报亲恩。守灵要点如下:

 

[1]家属应日夜随时留置至少一人守灵,见有亲友前来吊唁,应点香请其祭拜亡灵。守灵者若无他事,应随念佛机念佛,功德回向亡亲。

 

[2]灵前应每天早晚,供奉六碗素菜、一碗饭、一盘四果、一双筷子。早上于上午十点半供,晚上于下午五点供。佛前则只供早上。供食时间,约半小时,即可收起,如同平时用餐一样。供佛奉亲,以如对眼前,虔诚敬事为之。

 

[3]佛前灵前上香敬拜,以香火不断为原则,可用大枝立香,或大型盘香,燃烧时间较长;香燃烧过后,香脚随时清除,尽量保持佛前灵前的整洁干净。

 

[4]眷属应依各地习俗,身著素衣裤、素鞋袜,以示亲友守丧志哀,俗称‘变服’。昔者孝子于亲丧四十九日内或百日内,不得剃头、刮胡须,今人则理而不剃。

 

[5]佛前灵前供奉鲜花,必需每日洒水以保鲜艳;鲜花若已凋谢,应及时更换,以示诚敬。

 

[6]亲友前来吊唁,切不可让其祭拜菸酒;果真情深义重,请其为亡者称念佛号,以表真心诚意,襄助亡者解脱。

 

[7]家属宜预先洽妥亡亲遗骨安厝地点,选择以就近方便、合法如法、价位低廉、环境幽雅、常年诵经念佛、不必每年缴管理费之纳骨塔为原则。

 

[8]家属应恭敬礼请如法如律修行之僧尼,为亡亲做超荐功德佛事;切勿礼请以赚钱为目的之赶经忏者,或居士伪造沙门者,或以牟利维生之在家诵经团,更勿延请外道师公之流。盖此等人,皆为私益牟财取利,非为度脱亡者,因为发心不正,所以利益不大、效果不彰,请家属慎选明辨,理智为之,不能草率,助长邪风。

 

[9]家属应尽快礼请日师(俗称看日仙仔)勘定出殡、入殓、家奠、公奠、移柩、封钉、启灵、安灵、进窑、进塔之日课表,以便贴于门前,公告亲友。

 

[10]昔日孝男居丧,不可观戏、抽菸、饮酒……,以示孝亲哀思。大清律例,即有居丧不得饮酒、食肉、演戏、作乐、赴宴、嫁娶、犯奸、薙发,士子不得应试,官吏须解职守制等规定,犯者或杖或徒刑,各有责罚。今人即使身著麻衣戴孝,反而菸酒不辍。善良风俗不守,反遵恶习陋规,今人之迷惑颠倒,于丧事中显露无遗矣。

 

第四节、超荐

 

根据《地藏经》记载,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前,为一婆罗门女,其母信邪,常轻三宝,命终之后,魂堕地狱。婆罗门女为度亡母,于是变卖家宅,香花供佛,念‘觉华定自在王如来’佛名,其母承孝女设供念佛,修福追荐,遂出离地狱,投生天上。又地藏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,为一光目女,其母好食鱼鳖,造杀害毁骂二业,堕入地狱,受极大苦。有一罗汉,福度众生,教光目女,至诚念‘清净莲华目如来’佛名,兼塑画形像。光目女依教奉行,仗此福力,遂度其母出离地狱,投生人道,辗转生死,后成佛果。

 

以上二例经证,皆明阳上眷属为亡亲,供佛修福,念佛超荐,能使亡亲脱离恶趣,转生善道。故亲人死后,家属宜节哀顺变,遵循佛法,为亡亲举行超荐佛事,令其得度生死。切莫依照陋俗,做无意义之仪式,如聘请五子哭墓、孝女白琴、歌舞剧团、杂耍表演等,此对亡者,既无实益,又浪费金钱;甚至扰乱亡者,不得安宁。超荐之目的,乃是为亡者,祈求冥福,消除业障,往生净土,解脱生死。

 

佛门超荐佛事,种类很多,诸如:梁皇宝忏、水忏、大悲忏、药师忏、净土忏、地藏忏、金刚忏、八十八佛洪名宝忏、三时系念、水陆法会、蒙山施食、放焰口、打佛七……等,其科仪不外诵经、念佛、持咒、拜忏、荐食等。孝眷至诚为之,各有功德,但以念佛最为简易便利、殊胜有益,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云:‘做佛事一事,祈勿徇俗,徒作虚套,若念四十九天佛,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!’超荐要点如下:

 

[1]应于做佛事当天早上搭建铁架、布置‘灵堂’,又称‘奠场’(俗称式埸),故丧家应事先勘察商借场地,知会协调邻居,并报备当地警察,取得同意,以免衍生困扰。

 

[2]奠场之位置,应愈近丧宅愈好,并应考虑水电使用问题。奠场之布置,以三圣佛像、鲜花布幔、法语挂轴为主体,以庄严雅致为原则,灯光、音响、桌椅等,可请葬仪社代办。奠场之大小,应考虑场地、交通及亲友来宾人数。

 

[3]做佛事当天早上,丧家应请葬仪社人员,将亡者遗体移出冰柜退冰,退冰时间必须于入殓前十二小时为之。

 

[4]做佛事时,除年幼儿童外,所有孝眷遗属应全体参加,虔诚为亡者诵经念佛,克尽孝道;不可误认超度乃法师之责,既已花钱,即可了事。当知,他人代做,远不及自身亲做,因血亲关系,较能引发至诚,感召亡灵。

 

[5]做佛事当日下午五点,举行普施荐食法事,丧家应备七桌供品,施食亡灵及鬼道众生。七桌供品为:(1)一桌大莲花:需用白米八斗(2)一桌卍字:以四个大碗公盛米铺平,用四色m&m巧克力糖果排出‘佛光普照’四字,并用四十九罐同品牌同颜色易开罐排成卍字。(3)五桌同样供品:每桌七样,生熟皆可,如粽子、粿、饼干、糖果、罐头、水果、干货、菜肴、花饰等。如举行施放焰口、大蒙山等法事,所需供品,则依主法法师指示使用。

 

[6]超荐佛事时间从中午到晚上,故丧家应备晚餐以供法师、莲友药石。餐食以简约温饱为原则,不宜铺张奢侈。

 

[7]奠场场地,如果停车、如厕不便,丧家宜先洽商就近停车地方与租用临时厕所。

 

[8]丧家若有充裕之客房,应腾出一间供法师休息,并备茶水、毛巾、衣架。如不便,客厅或静室即可。

 

[9]超荐佛事圆满结束后,丧家应将亲友哀赠之挽联,吊在奠场两旁或上方,并留置一人看守奠场佛像、法物,以防宵小窃取。

 

[10]丧家应于夏天准备矿泉水、湿纸巾、电扇、延长线,冬天准备热开水或姜茶;遇有天雨,则备雨伞,以供法师、莲友、来宾之用。

 

[11]灵堂奠场庄严肃穆,诵经念佛祥和幽思,丧家可请人拍照或录影,留存追思,但请知会主法法师。

 

[12]奠场若离丧宅过远,须经马路巷道,请灵、送灵时,丧家应派人指挥交通,以维安全;夜间须用照明设备;雨天则使用雨伞,法师若是比丘,则请男众撑伞;若是比丘尼,则请女众撑伞。

 

第五节、入殓

 

入殓即是为亡者遗体举行沐浴、化妆、更衣、入棺之仪式。一般而言,入殓的时辰依日课所订,或有死亡廿四小时后,或有出殡前一日,或有出殡当天,切忌在廿四小时内入殓。台北市殡仪馆明文规定,在廿四小时内,不可任意私自进行入殓。

 

入殓时,亡者应著何种服饰,并无定法。民间习俗以人死穿以入殓的衣服称为寿衣,寿衣算层不算件,不可用偶数,丧事不是好事,当然不可成双。层数依亡者年龄而定,故考、故妣五十至七十岁者,上五层下三层;显考、显妣七十至九十岁者,上七层下五层;九十至一百岁,上九层下七层。而且大多为亡者,头戴瓜皮小帽,身著长袍马褂,脚穿布鞋。此种妆扮令人不解,生前既为现代人,死后何以反著古装?又穿著多层寿衣,对亡者有何实益?故应力行俭约,不必另购寿衣。一般人,著平日喜爱衣裤即可,佛教徒,则可著居士服或海青。殓衣宜用旧的,不宜用新,新衣布施他人,可令亡者得福,家属应尚简朴,不务奢华。入殓要点如下:

 

[1]入殓前,当棺木运抵丧宅门口时(俗称放板),所有家属须著孝服跪地念佛出迎入厅,谓之‘接棺’或‘接板’。放板前,须在邻居的门前贴以红纸,以防亲友来吊误入,并以挂红表示趋吉避凶。

 

[2]入殓时,所有孝眷遗属必需虔诚在旁,念佛尽孝;随侍在侧,亲视含殓。

 

[3]法师简要开示如下:‘亡灵某某居士,请你一心谛听几句佛法:佛说世间如幻,人生如梦,你已离开人世了,现在为你举行遗体入殓,正是觉悟四大假我之时。佛法讲因缘合和,缘生则聚,缘灭则散,色身如此,一切万法,莫不如此。此时乃是你世间缘尽、西方缘生之时,应当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佛国,证悟本性真如。’开示之后,大众随法师称念入殓法语,念完法语,紧接佛号。此时,孝眷中,应由长子扶首,次子扶足;或由孝男扶首,孝女扶足,其他子孙一齐扶亡亲遗体入棺,以报亲恩。

 

入殓法语:

 

一句洪名养圣胎  娑婆报谢佛亲来  放光接引西归后  托质莲花含笑开

持名念佛到西方  性地莲开九品香  家园故国遍地光  方知尘世原是空

弥陀一句最真言  不费工夫不费钱  念得一句超生死  只是众生少根源

乐邦慈父望娑婆 垂手殷勤十劫多 必欲此身超苦海 从今速速念弥陀

 

[4]世俗入殓时,道士祝祷曰:‘吃一口甜豆,子孙活到老老老;吃一口豆干,子孙做大官;吃一口鱼丸,子孙中状元;吃一口猪肉,子孙田园买万甲;吃一口鸡头,子孙个个大出头。’(台语)此为世人凡事求平安吉祥之举,并无实质效用。

 

[5]入殓前备妥沉香粉五斤、檀香粉五斤、卫生纸六大袋、湿纸巾一盒。入殓时,棺木内放置檀香粉及卫生纸铺底,上置白布后,将亡者遗体移入棺木内,以卫生纸代替冥纸卷曲固定之,再将沉香粉铺洒在上,最后以湿纸巾擦拭亡者遗容。

 

[6]入殓毕,孝眷遗属若依照民情风俗则穿著孝服,披麻戴孝,准备举行家奠、公奠奠礼。佛教徒或可废除传统礼俗,改穿海青或素衣素裤。

 

第六节、出殡

 

‘殡’指亡者大殓后下葬前之期间停厝,出殡则为结束停厝,前往目的地下葬或火化,俗称‘出山’或‘告别式’。古人阶级身分非常明显,因此停厝的殡期,各有不同。据《礼记.王制篇》记载:‘天子七日而殡,七月而葬;诸侯五日而殡,五月而葬;大夫士、庶人三日而殡,三月而葬。’现今社会工商繁忙,又居家空间狭窄,何能依古三月长时停厝。故丧礼应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,注重意义,不重形式。

 

告别式,顾名思义乃家属为亡亲举行告别家人亲友之仪式,故应庄重威仪,肃穆哀思,虔诚念佛,以追思之心情感念其亲恩,以隆重之葬礼荣耀其生命。因此,孝眷应摒弃世俗陋规,重视追悼意义。出殡如需音乐伴奏,宜用国乐,因为国乐之音,柔和清幽,发人怀思;切勿聘请锣鼓阵头、西洋乐队、牵亡歌团、电子花车等壮大声势,喧杂吵闹,如此反碍念佛,扰乱亡亲安宁。执礼之礼生,切不可聘请妆扮冶艳、穿著曝露之女性。出殡行列宜简单隆重,充满哀戚气氛,不可歌舞杂耍,不伦不类,贻笑大方。

 

总之,应樽节丧葬费用,以亡者财物或名义印经造像、济贫救难、衿孤恤寡、修庙建寺、供养三宝……等,做诸功德,回向亡者,以资冥福,助其超脱三界,回归净土。

 

奠礼程序如下:

 

壹、中华民国○○年○月○日,故○○○先生奠礼仪式开始,孝眷请就位,大众请就位。

 

一、恭请上○下○法师带领孝眷诵经念佛。

 

仪轨:莲池赞、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(三称)、心经(一遍)、往生咒、变食真言、甘露水真言、普供养真言等(各三遍)、赞佛偈、念佛、回向。

 

二、孝眷礼谢法师三拜,恭送法师,大众请合掌念佛。

 

贰、家奠(注一)奠礼开始,奏佛乐,礼生请就位。

 

一、家属奠吊:(起佛号,大众念佛)

 

[1]子女辈奠吊:孝男、孝媳请就位,长男在前,其他弟弟并肩在后,媳妇并立在儿子的后面,女儿站在媳妇之后,长孙(长孙媳)列席在最后面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向亡亲灵位行三跪拜礼。司仪旁令:‘孝男跪于答礼席左边,孝女跪在右边,准备向亲戚来宾答礼。’

 

[2]内孙奠吊:仪式如前。司仪旁令:‘男孩跪在父后,女孩跪于母后。’

 

[3]外孙奠吊:仪式如前。司仪旁令:‘外孙回座。’

 

[4]曾孙奠吊:仪式如前。(行鞠躬礼,不列答礼席)

 

[5]义子女奠吊:仪式如前。

 

[6]配偶奠吊:仪式如前。(子女幼而未婚时先奠吊,行鞠躬礼,不列答礼席)

 

[7]宣读奠文:请孝眷长跪,读毕,请起(无者免)。

 

二、亲族奠吊:

 

[1]平辈奠吊:族内与亡者同辈分的兄弟与妯娌请就位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读奠文(无者免)向遗像行三鞠躬礼,孝眷叩谢,礼成,请复位。

 

[2]侄辈奠吊:族内称呼亡者为伯父母、叔父母的侄儿、侄媳、侄女请就位。仪式如前。平辈行鞠躬礼,侄辈行跪拜礼。

 

[3]侄孙辈奠吊:族内称呼亡者为伯公婆、叔公婆的侄孙辈请就位。仪式如前。

 

三、亲戚奠吊:

 

一父执辈的亲戚:男殁时依序为姊妹亲、妻之娘家兄弟与姊妹亲,女殁时依序为娘家亲、姊妹亲及夫之姊妹亲。二子执辈的亲戚:依序为媳妇之娘家、女婿与侄女婿。三孙执辈的亲戚:依序为孙媳妇之娘家、内外孙女婿与侄孙女婿。

 

[1]姊妹奠吊:亡者之姊妹、姊夫、妹婿及称亡者为母舅的外甥请就位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向遗像行三鞠躬礼,孝眷叩谢,礼成,请复位。

 

[2]娘家兄弟亲奠吊:亡者之妻的娘家亲,包括孝男的舅父母及称亡者为姑丈之内侄请就位。仪式如前。

 

[3]娘家姊妹亲奠吊:亡者之妻的娘家亲,包括孝男的姨父母及称亡者为姨丈之姨甥请就位。仪式如前。

 

[4]媳妇娘家奠吊:媳妇的娘家亲请就位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向遗像行三鞠躬礼,孝眷叩谢,礼成,请复位。

 

[5]女婿个别奠吊:请长女婿○○○就位。仪式: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向遗像行三跪拜礼,孝眷叩谢。其余女婿一一唱名,个别行礼,未克出席之女婿、殁与离婚者均不得唱其名,也不可以由他人代表。

 

[6]侄女婿奠吊:称亡者为伯父母、叔父母之侄女婿请就位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向遗像行三跪拜礼,孝眷叩谢。义女婿、甥女婿之奠吊与侄女婿同。

 

[7]孙媳妇娘家奠吊:孙媳妇的娘家亲请就位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向遗像行三鞠躬礼,孝眷叩谢,礼成,请复位。

 

[8]内外孙女婿奠吊:内外孙女婿请就位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向遗像行三跪拜礼,孝眷叩谢,礼成,请复位。

 

[9]侄孙女婿奠吊:称亡者为伯公婆、叔公婆之侄孙女婿请就位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向遗像行三跪拜礼,孝眷叩谢。义孙女婿、甥孙女婿之奠吊与侄孙女婿同。

 

[10]其他亲戚奠吊:其他还没有奠吊的亲戚请就位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向遗像行三鞠躬礼,孝眷叩谢,礼成,请复位。

 

四、谊属奠吊:

 

[1]谊兄弟奠吊:与亡者或其妻有结拜关系之人请就位。仪式:主奠者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,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读奠文(无者免),向遗像行三鞠躬礼,孝眷叩谢,礼成,请复位。

 

[2]谊子奠吊:与亡者的儿子有结拜关系之谊子请就位。仪式如前。

 

[3]谊孙奠吊:与亡者的孙子有结拜关系之谊孙请就位。仪式如前。

 

参、家奠奠礼结束,礼生请退,请莲友帮忙将祭品收起。

 

肆、公奠奠礼开始,奏佛乐,礼生请就位。

 

一、孝眷请入席,跪在灵前两旁。

 

二、诸位来宾与亲友,请入席就坐。

 

三、全体起立,为故○○○先生默哀一分钟,默哀毕,大众请坐。

 

四、恭请上○下○法师开示,孝眷代表迎请法师,其他孝眷请长跪,大众请合掌。

 

五、法师开示毕,孝眷礼谢法师三拜,恭送法师,大众请合掌念佛。

 

六、孝眷代表致答谢词。

 

七、宣读故○○○先生之生平事略。

 

八、各机关团体代表公奠开始:(起佛号,大众念佛)

 

[1]○○○公司奠吊,主奠者○○○生先请就位,与奠者请就位:上香、献花、献果,读奠文(无者免)向遗像行三鞠躬礼,孝眷叩谢,礼成,请复位。

 

[2]自由拈香:请尚未参加公奠者,两人一组,依序拈香。

 

伍、公祭奠礼结束,礼生请退。

 

出殡要点如下:

 

[1]全体家属应依日课所订时间,于家奠前,各依身分穿好孝服(穿戴方法,可请葬仪社人员指导协助),在奠场佛前集合完毕,虔诚念佛随主法法师至小灵堂,迎请灵位至奠场,进行家奠。

 

[2]孝男、孝媳、孝女、女婿、孝孙、娘家等,立牌署名之素斋祭品三桌,每桌七种供品,应于家奠前摆好就绪。

 

[3]家奠时,孝眷如要跪读奠文,应事先告知司仪,以令司仪知所操持。

 

[4]丧家应派人于奠场入口处,设置‘受付处’,收取奠仪,发放手巾,招呼来宾,填写传递‘公奠登记单’给司仪。

 

[5]公奠时,孝眷应神情肃穆列跪在灵前两旁,男左女右,亲友拈香奠吊之后,闻司仪喊:‘孝眷叩谢’,应头顶至地,默念佛号,答礼以谢。

 

[6]公奠毕,孝眷起立,随法师礼佛三拜后,准备移柩;移柩时,孝眷为感念父母恩德,先行顶礼三拜,后随灵柩,念佛至奠场就定位。

 

[7]灵柩就定位后,举行安钉(注二)仪式,葬仪社预先备妥点钉盘、铁钉、斧头、红包。孝眷持点钉盘,举哀跪请同姓长辈安钉,若无长辈由平辈为之,女性通常由娘家长辈担任。安钉礼,男殁由亡者左肩点起,女殁由亡者右肩点起,不得绕行柩头;点钉者依法师指示而行,点成一‘出’字,即出丁,孝眷列跪在棺木两旁目视安钉,默念佛号。

 

[8]法师简要开示如下:‘亡灵某某居士:现在为你举行安钉之前,请你聆听几句佛法,俗话说:“盖棺论定”,意即人生之过程,不论兴衰苦乐,或者穷通祸福,唯有死后才能评定。现在你已盖棺了,不管你生平如何,都已经过去了,一旦无常万事休。此时念佛,正可决定你的归处是西方净土,为你的人生划下圆满的句点,请你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。’开示之后,大众随法师称念安钉法语,称念一句点一钉,最后一钉‘子孙钉’,称念南无阿弥陀佛。

 

安钉法语:

 

往生一路平生决  何论盖棺定不定  即今托质莲花界  还来苦海度有情

浮世生身事若何  秽土红尘多苦劳  若欲跳脱三界牢  不如及早念弥陀

人生幻化本无常 累世沉沦事可哀 于今一念归净土 旷劫生死毕竟休

顿抛五浊娑婆界 换取莲花化生身 慈光垂示西方路 了知净土本佛心

 

[9]世俗安钉时,道士祝祷:‘一点东方甲乙木,子孙代代居福禄;二点南方丙丁火,子孙代代发家伙;三点西方庚辛金,子孙代代发万金;四点北方壬癸水,子孙代代大富贵;五点中央戊己土,子孙寿元如彭祖。长子咬起子孙钉,子孙代代兴、代代出贵丁。’(台语)此与入殓说好话一样,为世人凡事求平安吉祥之举,并无实质效用。

 

[10]安钉毕,孝眷起立,随法师礼佛三拜,长孙捧斗请灵位,孝男持幡,孝孙张伞遮灵,随法师身后,虔诚念佛,绕棺三匝,称为‘旋棺’。此时,莲友或可摘取灵前鲜花,递交家属手持,以表香花供亲。绕棺后抬棺者就位,大众随法师称念启灵法语后发引。

 

启灵法语:

 

身在花中佛现前  佛光来照紫金莲  心随弥陀往生去  无去来中事宛然

西方一路向前行  洪名六字心自明  净邦远近没途程  只贵专心持佛名

四色莲花七宝池  今返故国已嫌迟  净土路远心莫疑  原来如来候多时

缘生事相皆无常 幻化色身不久长 若人了知缘起法 生死涅槃等空花

 

[11]启灵后,大众念佛,孝眷随法师身后,缓步走出灵堂,哀送灵柩上灵车。殡丧队伍行至街道路口,停棺,孝眷转身向亲友跪谢并婉辞送葬,此谓‘辞客’,亦称‘谢步’。待亲族中长辈上前迎起时,孝眷坐上灵车,一路念佛,护送灵柩至火葬场。

 

[12]丧家应预先指派一人坐于念佛车,以指引殡丧队伍行进火葬场之路线;待一切人等,皆已各自上车完毕,念佛车起程,带领殡丧队伍前往火葬场。

 

[13]丧家应预备一辆九人座商用车或两辆轿车,负责接送引葬之法师及法器人员,往返火葬场、纳骨塔场。

 

[14]殡丧队伍车辆行进次序为:第一辆念佛车、第二辆法师车、第三辆灵车、后面即是家属亲友车,丧家应考虑回程时,需数辆空车载请灵位及家属。

 

[15]丧家应预先安排交通指挥人员,于启灵后,指挥交通,以维殡丧队伍行进安全。

 

[16]丧家应留置家属一人看守家门,以防宵小乘机行窃财物。

 

[17]丧家应事先准备四果、立香、打火机,于火葬场祭拜之用。

 

注一:丧礼中的行奠方式,在出殡前为之称为‘家奠’;在服丧期满日、纪念日时为之称为‘家祭’。故知,丧礼中进行的是家奠非家祭,系公奠非公祭。公祭系为有功于国家而牺牲时,国家花公帑为其办理丧事者,称为‘公祭’,如警察因公殉职、军人战争捐躯、国家元首辞世等,公祭时,政府指派专人担任治丧人员。

 

注二:亡者大殓时称为‘封钉’,出殡前称为‘安钉’。

 

第七节、火化

 

火化乃将亡者遗体殡送至火葬场,以火烧化。火化之后,有将骨灰埋入地下者,也有安厝纳骨塔者。佛世时印度视火化为正葬,佛涅槃后,举行荼毗,佛教徒遂广泛采行。自佛法东来中土,僧人悉皆火化;唐宋时期佛法兴盛,高人达士亦多火化;日本在道昭和尚提倡下,亦以火葬为主;在墨西哥,上层阶位采行火葬,下层阶位则用土葬。佛教之所以提倡火葬,乃是注重神识超生,若行土葬,唯恐执著身躯,不得解脱,故以火焚之,则知此不是我,四大皆空;但儒家以此为背孝非礼之举,故宋高宗明令禁行民间。

 

火葬未能普遍施行,主因二项错误认知:一者认为以烈火焚尸,必生剧痛;二者认为人既身亡,复以火焚烧,岂非又死一次。殊不知,神识既已离体,色身仅为躯壳,不复感受疼痛。而且火葬符合卫生环保原则,不若土葬者,遗体遭虫蚁咬啮。再者,火葬不必建坟造墓,既节省经费,又无风水问题。三者,避免死人与活人争地,也不必担心荫尸产生。可谓利益多多矣!火化要点如下:

 

[1]殡丧队伍行至火葬场后,孝眷下灵车,随法师念佛,迎请灵位至祭拜室,祭拜荐食。

 

仪轨: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(三称)、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(三称)、心经(一遍)、往生咒、变食真言、甘露水真言、普供养真言等(各三遍)、赞佛偈、念佛、回向。

 

[2]荐食毕,孝眷随法师念佛至火化室后,每人燃一柱香祭拜亡灵,孝眷若有心愿禀告亡亲,可于此时诉说。说完拜后将香枝置于棺木上,孝眷至诚感念父母恩德,顶礼三拜。

 

[3]法师简要开示如下:‘亡灵某某居士:现在你的遗体火化之前,请你聆听几句佛法,佛说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在生之际,用虚幻的色身,一面还报,一面修善;舍报之后,将无用的遗体,化为灰烬,还归四大。当知,色身皮囊,虽被烧化,而你一灵真性,不动不坏,此性遍满虚空,充塞法界,无去无来,不生不灭。如今你当放下遗体,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,回归西方极乐世界。’开示之后,大众随法师称念火化法语,孝眷下跪,念佛目视棺木送入火窑。

 

火化法语:

 

一炬弥陀光明火  化净尘劳罪垢身  从今脱出三界狱  十方自在无碍人

三界炎炎如火聚  六道苦海安何处  莲花胜友待多时  收拾身心好归去

浮生如世梦一场 如来净土为汝成 缘尽娑婆西方去 功成还来度众生

五蕴皆空明佛性 四大无我应火化 万般事物尽妙用 现出自在本来人

 

[4]遗体火化后,孝眷念佛步出火化室,脱下孝服交由葬仪社处理。灵位、遗像、招魂幡等,捧回丧宅安灵。

 

[5]亡者若有皈依,皈依证印有西方三圣像,不可火化,应放置骨灰坛内。亡者若有受戒,可穿上海青入棺,戒衣则不可火化,应与人结缘,或收藏放好。

 

第八节、安灵

 

安灵即出殡安葬后,灵位及香炉,由孝眷捧回丧宅,安置于厅堂之灵桌上。目的是于七七日内,供孝眷早晚烧香、敬茶、供饭,奉祀祭拜,以尽孝道;并一心念佛,以此功德,回向亡者,莲品高升,花开见佛,早成佛道。净宗八祖莲池大师言:‘父母在堂,早劝念佛,父母亡日,课佛三年,其不能者,或一周岁,或七七日皆可也。孝子欲报劬劳之恩,不可不知也。’又言:‘年中常须追荐先亡,不得谓已得解脱,遂不举行耳。’安灵要点如下:

 

[1]丧家应事先备妥灵桌、黄布幔、西方三圣像、小莲花灯、念佛机、供杯、立香、打火机、延长线、铁锤、钉子、六菜一饭,以作安灵之用。

 

[2]孝眷应于出殡前决定,安灵要安俗称之‘一般灵’或‘清气灵’(台语);‘一般灵’则灵位、招魂幡,必须请回丧宅安置;‘清气灵’则招魂幡于火葬场火化之,不设灵桌,于灵位上缀一红纸,与香炉同供于祖先牌位之右侧。也有以香火袋代替灵位者。

 

[3]安灵吉位应事先规划妥善,摆好灵桌,铺上黄布幔,安置小莲花灯、念佛机,并挂好西方三圣像,以免届时匆忙行事,耽误时辰。灵桌通常设于厅堂之旁,以死者之性别定方位,男左女右,方向不可对外。

 

[4]从火葬场请回之灵位、遗像、香炉,安置于灵桌,供奉素斋,六菜一饭,及一杯水,孝眷上香敬拜亡亲,随法师荐食念佛,举行安灵仪式。

 

仪轨: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(三称)、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(三称)、心经(一遍)、往生咒、变食真言、甘露水真言、普供养真言等(各三遍)、赞佛偈、念佛、回向。

 

[5]安灵毕,主法法师会依习俗念佛加持佛水,洒净人地(世俗则道士以净符贴于丧宅及邻居之门柱);孝眷需备一瓶矿泉水、一个杯子,随法师念佛,撕去贴于邻居之红纸。

 

[6]安灵毕,孝眷于此餐之‘肴筵’(俗称散筵、遗食)围食,应遵依习俗,站立用餐,不可坐食,以示居丧哀伤思亲,子孙更须团结。散筵则食前忌邀请,食毕忌道别。

 

第九节、进塔

 

进塔即是家属到火葬场领取亡亲骨灰坛,捧至纳骨宝塔,进行入塔安位。一般而言,灵柩送至火葬场,除了待化遗体过多,延误时间外,约莫三至四小时后,即可领取骨灰。亡者平生若有学佛修行,家属如欲捡拾舍利子,则应事先询问火葬人员骨灰装坛的时间,以便提早到达,亦可在火葬场等待。进塔要点如下:

 

[1]家属应指派二人,于肴筵饭后,前往火葬场领取骨灰坛,领到骨灰坛后,电请其他家属及主法法师,前往纳骨宝塔会合,举行进塔仪式。从火葬场到纳骨宝塔,家属必须一路念佛,护送骨灰坛。

 

[2]家属应与纳骨宝塔人员联系好进塔时间,并预先开启塔位,以利法事进行。尤其公塔,经常无人留守,若不事先安排,往往费时枯等,延误进塔时辰。

 

[3]进塔应备二束鲜花、一盘四果、六菜一饭、一双筷子、立香等以荐食亡灵。

 

[4]进塔仪式,简单隆重,荐食后,一心念佛,孝男一人代表手捧骨灰坛,全体家属随法师念佛至塔位前,将骨灰坛安入塔位后,念佛回到佛前回向。

 

仪轨: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(三称)、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(三称)、心经(一遍)、往生咒、变食真言、甘露水真言、普供养真言等(各三遍)、赞佛偈、念佛、回向。

 

[5]进塔毕,将饭菜水果收拾带回家,鲜花则丢弃,包裹骨灰坛之黄巾则烧化。

 

第十节、作七

 

作七之俗,源自佛经,据《优婆塞戒经》云:‘若父丧已,堕饿鬼中,子为追福,当知即得。’又《地藏经》云:‘若能更为身死之后,七七日内,广造众善,能使是诸众生,永离恶趣,得生人天,受胜妙乐,现在眷属,利益无量。’又《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》言:‘命终之人,在中阴中,身如小儿,罪福未定,应为修福,愿亡者神,使生十方无量刹土,承此功德,必得往生。’又《梵网经》言:‘父母、兄弟、和尚、阿阇黎亡灭之日,及三七日,乃至七七日,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,斋会求福行来治生。’又《释氏要览》云:‘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,谓之累七,又云斋七。’由上可知,人死七七日内,家属应为亡亲修福作七,使生净土。

 

人死之后,除了大恶之人立堕地狱、念佛之人即生净土,不经中阴外,一般人即进入中阴身。中阴期间共四十九日,每七日历一生死,等待转生机缘。是故,人亡每至七日应营斋追荐,广作功德,以利亡者。作七要点如下:

 

[1]作七通常礼请法师莅临丧宅,或家属至寺院道场作佛事,或家属自行于灵前念佛回向。

 

[2]作七应备六菜一饭、一盘四果、二束鲜花、一双筷子,以荐食亡灵。

 

仪轨: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(三称)、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(三称)、心经(一遍)、往生咒、变食真言、甘露水真言、普供养真言等(各三遍)、赞佛偈、念佛、回向。

 

[3]作七算法应准确,且不可为求方便,偷日减时,于一周内作完所有七。又民间作旬习俗,依死者寿衣层数而定,穿三层者作三旬,穿五层作五旬……,亦不可取。又以十日为一旬,至多做四旬,甚至认为亡者男性未满十六岁,女性未满十四岁,不可做旬。又以三七为‘女儿七’、四七为‘乞丐七’、五七为‘孙女七’,此皆不符佛法意义。作七算法如下:以今日子时至明日子时为一日计,如亡者是周五往生,下周四为头七,下下周四为二七,以此类推。

 

[4]亡者七七期间,家属应持斋茹素,广行众善,每天念佛功德回向;已婚者暂分房为宜。

 

第十一节、除灵

 

除灵即于七七圆满或百日,撤除灵桌,并将灵位及香炉,安置于祖先牌位旁,称为‘安位’。或有灵位焚烧,改以香火袋安之。除灵后,便不必早晚供饭,只需烧香敬茶。除灵要点如下:

 

[1]除灵仪式,简单隆重,首先家属应备素斋,六菜一饭,供奉亡亲,然后烧香敬禀亡亲除灵一事,之后念佛回向,最后撤除灵桌。家属中由长子代表,敬禀亡亲曰:‘○○(称谓)在上,我是您阳上的孩儿○○,今天是您往生七七圆满日(或百日),依照习俗,将您的灵桌撤除,灵位及招魂幡化掉。藉此法缘,请您跟我们一起念佛,使您在西方极乐世界,品位高升,花开见佛,证无生忍,回入娑婆,广度众生。’

 

[2]除灵或可将灵位及招魂幡焚化,惟需以红纸袋,装入三匙香灰,写上亡者姓名、生辰及死辰八字,置于小竹篮中,竹篮悬挂在祖先牌位右边,不可上桌,俗称‘安香火’。

 

[3]除灵做功德,同作七荐食念佛。

 

第十二节、合炉

 

亡者死后届满一年十二个月,举行小祥祭,将灵位火化,亡者名讳、生辰及死辰八字写入祖先牌位,与历代祖先同飨后世子孙之祭祀,谓之‘合炉’,俗称‘做对年’。对年日期之算法为亡者卒后期年,世俗所谓‘对年对日作,死人无闰月。’意即人死后一周年,举行期年祭,遇有闰月,则提前一个月为之。

 

又世俗‘做三年’者,即亡者死后届满两年廿四个月,举行大祥祭。台湾光复后,闽籍做三年常依择日为之,通常做完期年祭的当天,就接著做三年合炉。又有经二节日一年度后,即可做三年,此谓‘二节夹一年’;经二年度一节日后,乃可做三年,此谓‘二年夹一节’。现今则罕有做三年者,故合炉在对年时为之,合炉要点如下:

 

[1]合炉仪式,简单隆重,首先家属应备素斋,六菜一饭,供奉亡亲,然后烧香敬禀亡亲及历代祖先合炉一事。家属中由长子代表,先敬禀亡亲曰:‘○○(称谓)在上,我是您阳上的孩儿○○,今天是您往生周年忌日,依照习俗,为您举行合炉仪式,将您的名讳写入历代祖先牌位中,同飨后世子孙的祭祀。藉此法缘,请您跟著我们一起念佛,使您在西方极乐世界,品位高升,花开见佛,证无生忍,回入娑婆,广度众生。’其次,再敬禀历代祖先曰:‘○氏历代祖先在上,我是阳上的子孙○○,今天为亡亲○○往生周年举行合炉仪式,依照习俗,将○○(称谓)的名讳写入历代祖先牌位中,同飨后世子孙的祭祀。藉此法缘,历代祖先能聆听六字洪名,这也是与阿弥陀佛有缘。阿弥陀佛发愿要以名号救度十方众生,纵然堕落三途的众生,念佛也同样可以得救。希望历代祖先能跟我们一起念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解脱六道轮回大苦。’

 

[2]合炉做功德,同作七荐食念佛,荐食供养时,亡灵一份,祖先一份,若有供奉佛菩萨像,再备一份。

 

[3]做对年,家族遗属应全体到齐,大众于念佛中,家属中长子请下祖先神龛,将亡者名讳写入祖先牌位(写法依照前面祖先名讳的写法即可),取三匙亡灵炉灰,放入祖先香炉内,再把祖先神龛归位,至此后事圆满完成。

 

附文一、人死后尸体之变化

 

大凡人死后,尸体会发生以下三项生理变化:

 

一、尸冷:

 

指死后体温之散失,这是死后遗体最初明显和改变。体温会渐渐降至与室温相同,最初每小时下降零点六至零点八度C,十小时后每小时降一度C,廿四小时后体温完全消失。体温下降之速度,会受到室温与身体暴露面积之影响。

 

从体温散失之速度,证明人死神识并非立即出离,故佛法所说,第八意识最后离开处,仍有余温,完全符合医学与事实。因此,佛法强调人死后,不能干扰遗体,助念八小时,乃至廿四小时,使其神识在祥和的佛号声中离体,确实有必要。

 

二、尸斑:

 

又称死后的青紫色,或死后的坠积性充血,这是因血液循环停止后,重力关系把血液滞留在人体下垂的部位。因微血管扩张,在二十至三十分钟内会开始出现红到紫色的斑点。人死后,小血管内的血并不会凝固,但六至八小时后,组织会因溶血而有永久性的变色。故临终时,应在头下置一枕头,以利死后血液引流,以防脸部发生任何变色。

 

人死后因助念佛号,往往使亡者脸色由青紫变为红润。从医学角度而言,死后廿四小时,血液不可能回流脸部,何以亡者脸色会有如此变化?这是阿弥陀佛光明摄受所致,佛力之不可思议,即在于此。

 

三、尸僵:

 

指肌肉内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,而使尸体变为僵硬。此过程会发生于全身肌肉,但以小块肌肉最先出现,首见于口腔,继而渐进至手臂、躯干的大块肌肉,最后再至小腿与大腿。尸体僵硬在死后二至三小时发生,六至八小时内完成。

 

经常助念的人,一定知道亡者经助念后,最普遍的瑞相就是身体柔软。从医学角度而言,死后廿四小时,肌肉内的蛋白质,不可能再还原成平生一样,何以亡者尸体会有如此变化?这也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所致,佛法之妙,妙不可言。

 

附文二、中国传统丧礼之略探

 

中国素以礼乐著称于世,自姬周之世,即有文、武、周、孔诸圣,制礼作乐,垂诸载籍。据胡适考证,孔子出身春秋宋国后裔,宋国后裔主要是专责从事祭典、葬礼之职。后之两汉,经学昌明,议礼之文连篇累牍,除见于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外,更有班固之《白虎通》专文。魏晋六朝虽政教废弛,然丧服之学不敢不讲。李唐以降,历朝皆尝本诸《仪礼》而修订礼书,如唐之《显庆礼》、《开元礼》、宋之《政和礼》、明之《明集礼》、《明会典》、清之《大清通礼》等,皆是官修之礼典。民间亦有儒者,为求实用而私修礼书,传世者有宋朝司马光之《书仪》、朱熹之《文公家礼》、明朝丘浚之《家礼仪节》、黄佐泰之《泉乡礼》、吕坤之《四礼翼》、清朝吕子振之《家礼大成》等。

 

无论官修或私撰,皆本于礼经而损益之,是以全国各地之风俗习惯,除地方特色外,更有其共通性,此一共通性自姬周以迄于今,相承不坠。台湾开发虽晚,然台人之祖先多来自闽、粤两省,由此移民所构成之社会,其习俗亦不能自外于内地而不具其共通性。

 

《仪礼》十七篇,民庶所常用者厥为冠、婚、丧、祭四礼,《书仪》及《文公家礼》等私修礼书,亦唯此四礼。四礼之中,冠礼固已荡然无存,婚礼亦多西化,祭礼则尤式微,仅葬礼尚存其大概,然亦仅具形式,其礼义精神则大多茫然无知。今日台湾民间丧礼中,许多荒诞不经光怪陆离之现象,早已背离《仪礼》之礼义精神,令人不胜唏嘘。孟子曰:‘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,惟送死可以当大事。’死生诚大矣哉!

 

随著社会之现代化发展,经济繁荣,工商忙碌,生活紧凑,很少有人愿意了解传统葬礼的意义,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丧礼该如何进行,大家只是人云亦云,照著不同之建议行礼如仪。因此,有智之人,应以庄严肃穆、简单隆重、合于时宜,并且不虚荣、不铺张、不迷信,取古礼之教孝精神,舍虚华之恶习陋规,做为丧礼之原则。

 

下列诸多传统习俗,有些本诸礼书之沿革,亦有晚近之新创,其中,或毫无意义,或贻误亡者,或伤风败俗,或徒费钱财,实在有简化改革之必要:

 

一、遮神、拼厅:当病者进入膏肓时,先行清理厅堂,准备红布或红纸,将正厅祀祠之诸神及祖先牌位遮住,以防‘见刺’(俗谓神明见污气,神力将减退)及避冲煞,并将灯梁上之天灯、天公炉一并迁移,俗称‘遮神’。然后在厅堂旁,横置长板凳二条(或用砖头垫高),上铺木板或竹编,其上再敷盖草席或榻榻米,上可再铺一白布(方便入殓时搬抬),俟一切就绪,即将病者从房内迁出,躺卧铺上俟毙,此谓‘搬铺’,俗称‘拼厅’。台人传统观念左尊右卑,厅之左侧尊于右侧,病者若上无尊长,则铺于左侧,妇人若上无公婆,虽其夫在,亦铺于左,盖台人有先死先大之观念,唯上有祖父母,若父母亡故,乃铺于右侧,若未成年者,多不迁至正厅,只在偏室中置铺。

 

二、冷丧不入庄:台湾习俗,凡死于外地者(含横死及病死于医院者),除山村郊野之孤户外,一般村里皆极忌讳运尸柩入城内或村内,须在里门外搭棚停柩治丧,此谓‘冷丧不入庄’。在外地死了,尸首不能搬回来,不能入家门,更不能停入正厅,乃因大家已经认为他是野鬼了,因野鬼能祟人,故冷丧不入庄。古人酷信鬼神,固守此戒,不敢触犯,故有病住院,一旦危急,家属即刻办理出院,以期能入家厅寿终正寝。

 

三、遗嘱:搬铺出厅后,子孙须常侍左右以尽孝道,远行在外者,亦须星夜奔回。病者此时自知不久人世,遂召唤子孙或族亲等,嘱咐后事,此即所谓‘遗嘱’。其法是召集家人族亲至榻旁交代,富人之遗嘱内容大多有关财产继承之分配,往往须请专门代笔人书写,并请数名有地位者做见证人;而常人之遗嘱内容多系向亲人告别,以及对子弟之勖勉与祝福。

 

四、分手尾钱:台语以‘手尾’泛称死者所遗留之一切物品,分手尾钱即专指金钱之分配。病者危笃,自知不久人世,乃召子孙以分配其所有之金钱,此谓‘分手尾钱’。昔日多以龙银为手尾钱分与子孙,子孙受之,不忍花用,往往有永久保藏以为纪念。

 

五、辞愿:台人信仰神鬼,凡有所求辄向诸神许愿,日后如愿以偿,乃诣庙还愿,若未还愿,临命终前,病者为表示不失信及不拖累子孙,当其自知不起时,即命子孙持香于户外当天祷告,陈述病者往昔曾向何神求愿,今因阳寿将终,无法偿愿,伏请消除,此谓‘辞愿’。

 

六、辞土:病者若将死未死,其气上下不得,即象征有心事,恐子孙无法完成,或表示有心事牵挂,走不得;子孙出于尽孝,由至亲之壮男健妇扶持其身,使其两足践地,气流呼出,瞑目而终,此谓‘辞土’。

 

七、易枕、盖水被:病人死亡后,家属围在死者身边号啕大哭,并以石块或银纸,作死者之枕头,此谓‘易枕’。易以纸枕或石枕,较日用之枕高,可使死者合嘴瞑目。易枕之后,再以白布遮盖死者全身,白布之中央缝上一小红绸布,谓之‘盖水被’。

 

八、烧魂轿:亡者气绝之时,遂即向糊纸店购来纸轿一顶,前后附有纸轿夫二人,轿内填满冥币,在门前焚化,以供亡灵乘坐,赶赴冥界办理报到手续,登入冥籍,此谓‘烧魂轿’。男丧使用蓝色轿,女丧则用红色轿,今有渐以纸汽车、飞机取代纸轿者。

 

九、脚尾香、脚尾火、脚尾钱、脚尾饭:尸足前端,以立香、火烛、银纸及白饭上供,名曰‘脚尾香’、‘脚尾火’、‘脚尾钱’、‘脚尾饭’。亡者气绝,首先焚香祭拜亡者,插于脚尾炉中,脚尾炉一般皆以大碗公盛细沙或香灰充代。脚尾火则是在尸足距离盈尺的地方,设置白烛一对或煤油灯一盏,其用意除照亮冥路外,并供烧香及焚脚尾钱之用。脚尾钱指银纸,新亡多用小银,焚于陶碗或脸盆内,自初终至入殓,不可间断,其目地乃供亡灵前往地府通关过桥之资。脚尾饭则是在尸足前供饭一碗,插竹筷一双,中置熟鸭蛋一枚,此乃家属为亡者卒后首次之食物供养,以免在冥路中饥饿受苦。

 

十、始哭:亡者断气后,须将煎药之药罐或其吃饭之饭碗击碎,子孙始可放声悲号,谓之‘始哭’。击碎药罐、饭碗,表示其疾病不遗传子孙。昔日或有男东女西之哭礼,即男子哭泣于尸床之东,女子哭于床西。哭辞内容多悲其不克长命,或对死者之同情与希望;且须用唱,如果不唱,死者会带病至地府。或云家属放声悲哭,具有向邻里街坊报丧之功能。哭时泪水不可滴于尸身,否则日后尸将不化而成僵尸,或灵魂不易离体。

 

十一、变服:亡者初终,子孙尚无孝服,唯为宣悲志哀,宜改变平常所著之衣服,谓之‘变服’。昔日父母亡故,孝男、孝孙须立即剃光头、刮胡须、穿草鞋,百日内不能理容。孝男、孝女则除去身上饰物,所穿衣服,须变吉服为粗布白衣白裤或黑衣黑裤,孝孙则为蓝衣蓝裤,无领,不缉边,且反穿之里在外,葬毕始可正穿。

 

十二、哭路头:出嫁女儿接获娘家讣闻时,须即刻素服奔丧,到了村外或家门巷口,必须号哭跪拜爬进家门,方表孝顺,俗称‘哭路头’。哭路头声调凄绝,且多有言辞,兹举父丧之哭路头辞曰:‘我好命的阿爸,你走得那么早,丢下我们,让我们没依没靠,以前回来,有我阿爸笑头笑面,今日回来,搜无阿爸,叫子看要怎样。’(台语)

 

十三、吊九条:亲人气绝,孝眷哭毕,即以一匹白布弯九弯,悬挂于尸床之周围,称为‘吊九条’,俗称‘孝帘’。吊九条目的,在遮日月光线照射,以免死者变成僵尸。除围九条外,厅门尚须阖一扉,尸在厅左阖左扉,在右阖右扉;又男丧阖左扉,女丧阖右扉,九条与门扉须围阖至出殡为止。今者以黄布代替白布,旨在隔离内外,防人恶之。

 

十四、觅丧:人死未殓,非至戚亲友不往吊,往吊之,称为‘觅丧’,或称‘探铺’。吊者入门,须对丧主致吊词,及至尸旁灵前,焚香跪拜号哭,孝男、孝女等亦陪之跪拜号哭以谢吊,拜毕即向孝男、孝女询问亡者逝世情形。

 

十五、择日择地:台人不分闽、粤,皆笃信时日之吉凶,关乎一家之兴衰,是以黄历与通书,几乎家备户置,平日小事或自择焉,若夫大事如上梁、安神、婚嫁等,则必诣择日馆,礼请日师代择。丧葬为大事中之大事,习俗咸信,其中仪节如入殓、移柩、掩土等,若时辰不利,必殃及子孙。是故,除极贫无力礼请日师,及停殡者随死随葬,号称凶葬不忌吉凶外,常人无不礼请日师择之,开列日课表,贴在墙上告白。日课内容为墓地方位、仙命生辰八字、孝眷生肖、入殓、出柩、掩土之月日时辰及其冲克等。

 

十六、报白:若母丧,孝男必须向母氏之娘家长辈报丧,去时须手持半片白布,故曰‘报白’,俗称‘报外家’。俗谚云:‘死父扛去埋,死母等待后头来。’(台语)报白由一名知礼者领孝男往讣,至母氏之娘家门前,孝男不可入,跪于门外,知礼者入内通报,母舅以开水令孝男饮,饮毕,才陈报其母之死讯。现今则大多以电话告知。

 

十七、接外家:母舅闻恶耗后,即柱杖往吊,丧家须于门前置一桌子,桌布反围,里在外,孝男、孝女等,须于此处跪迎母舅,俗称‘接外家’,或称‘接外祖’。母舅乃垂询亡者死因,如有死因不明或看护不周情事,即以所持手杖,殴打孝男。

 

十八、发讣音:一般将对外发布亡者之死讯,称为‘发丧’。亲人亡故,丧家须通报近亲、宗族、好友周知。古时望族采用书面讣音通报,常人则多央人口头告知,此称‘报白’,盖昔日丧事诸物悉用白故。今者讣音,不论贫富,多采邮寄。

 

十九、挂孝变门饰:发丧后,丧家即于红色门联上贴长条白纸,以示居丧。台人过年有贴红联之俗,望族且以红漆制成,家中不幸遭丧,以红漆为联者不易刮除,即迳于联上贴白条。挂孝除贴白条外,复于门扉贴‘严(慈)制’、‘忌中’、‘丧中’告知。

 

二十、挂红:昔者亲人亡故,丧家必须为左邻右舍之大门挂上红彩,以示趋吉避凶,并防止远道吊者之误闯触晦,今者多改以红纸代替红彩,出殡后即撕除。

 

廿一、吊猪肉:民间习俗认为,农历七月为鬼月,许多孤魂野鬼,四处游荡,而腊月底,则近年关。凡于此二时去世者,其家人必须于门外,吊一块猪肉,以防死者遭野鬼刈肉。由于民智日开,此项风俗已经罕见矣。

 

廿二、成服:人死后第三天,即大殓之日,亲族为亡者初著丧服,是谓‘成服’,丧服依亲疏分为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缌麻五服。台湾习俗大多于亡者死后第七日,即头七举行成服。台人居丧除著孝服外,尚有戴‘孝’,当入殓、开悼、出丧、做七,亲属均必穿著丧服吊祭,此外不著孝服;‘孝’则恒带于身。孝服仅有除无变,而‘孝’则随日远哀减有变除,由‘粗孝’而‘幼孝’而‘脱孝’,今者带孝之风已日渐式微。

 

廿三、买大厝:亲人亡故后,棺木须于入殓之前购之,台人不分闽、粤,一则讳称买棺材,一则欲求吉利,是故买棺材,称为‘买大厝’,或‘买大寿’,或‘买板’。若母丧,买板时,孝子须请母舅共往选购;若父丧,则请伯叔父偕同选购。

 

廿四、接棺:棺木买定运回,接棺时,丧主须带一袋米(内放铜币,今改用红包)、一只桶箍蔑、一支新扫把。米与桶箍蔑放在板上,俗称‘碛棺’,以压棺煞之意,道士则唱言:‘白米压大厝,子孙年年富。’(台语)新扫把乃用来扫除棺上灰尘,从天头向天尾扫出,扫后丢弃,同时孝眷每人用孝服衣襟,捧一些卷好之银纸,在棺前焚烧,烧完才将棺木抬进厅堂,孝子则必须爬入家门。

 

廿五、乞水:昔者人断气后,家属须著孝服捧瓷钵,至附近溪边或河滨,乞水神后,投币于河,以瓷钵舀水,焚烧银纸,举哀而归,以供亡亲浴身之用,俗称‘乞水’。

 

廿六、沐浴:乞水后即为尸身沐浴,亡者若男则由子孙为之,妇女悉出室外;若女则由媳女为之,男子悉出室外。沐浴时,先拭头面而后身体手足,须顺拭不得逆拭。亦有不由家属沐浴而委请‘好命人’或‘仵工’者,仵工以竹挟白布浸水,然后做洗尸状,实则比画而已,非真洗。于沐浴之同时,须念吉祥语:‘跟你洗头面,子孙大家福幸;给你洗嘴,子孙万年富贵;目睭洗金金,子孙人人发万金;跟你洗手,子孙万年自由;一身洗透透,子孙大家都友孝;自头洗到尾,子孙人人有大家伙。’(台语)

 

廿七、剃头、梳发:沐浴后乃剃头或梳发,昔日男子扎辫、女子绾髻,皆是真实剃梳,今者临危前即剃好,若未剃而遽终者,则入殓前剃之,并非真剃,实则比一比而已。男尸剃头,请理发师为之,俗称‘剃死人头’,价钱超出生人十倍以上,且须用红包,以示利市之意。女尸梳妆,则由媳女为之,媳妇梳头,女儿裹足,俗谚云:‘媳妇头,女儿脚。’所指即此。梳妆时应跪地上,连哭带号,恭敬梳理,且切忌眼泪滴在尸上。

 

廿八、饭含:清代本省丧礼系沐浴净尸后,即举行饭含、袭殓仪式。置物于尸之口中曰‘含’,所含之物,因人而异,或含珠,或含玉,或含金,或含银,或含米,因而乃有‘含殓’之称。其用意乃在防范鬼魔之侵身,故以金玉宝气护之。今者大多以金箔纸代替金银或钱币。

 

廿九、饰尸:为尸身穿戴饰物,谓之‘饰尸’。尸之头部,男为瓜皮帽,女则绑乌巾、插金钗。尸之双手,或以手套袭之,一手持手巾,一手持折扇,其意乃供亡者行路时,拭汗煽凉之用。或有右手执一曲头银杖,供亡者往地府途中驱赶恶犬之用。尸足所穿,皆用布鞋,忌用皮鞋。饰物老少有别,青年女子为簪、戒指、手镯、耳环、项炼等;老年人则为戒指、手镯、耳环、簪、观音手形簪、杖针、黑头巾。穿戴耳环饰物之意,乃是为避免亡亲至地府做婢女。金饰品,为防盗墓劫棺,封棺前即易以铜质代用品。

 

三十、套衫:昔日丧事大多于亡者卒后才穿衣,且须经‘套寿衣’或‘套衫’仪式,即孝男戴竹笠,立于竹椅上,取寿衣前后相反,套诸孝男身上,一次脱除以便穿于尸身,此谓之‘套寿衣’。何以须头戴竹笠足蹈竹椅?此因由汉族缔造之明朝,被满族所创之清朝灭亡后,明朝遗民备受压迫,遂产生戴笠登椅之套衫仪式,俾使完成灵魂上不见清朝天、下不踏清朝地之意愿,以示未受满人之侮辱。今者很少有此仪式,大多于弥留之际、断气之前,即为其穿著寿衣。民间相传,寿衣必须于未断气前穿上,死者方能得之;若死后才穿,则子孙在梦中所见亡亲穿著衣服,必为病中衣而非寿衣。寿衣之形制,最早采用明式,据称吴三桂降清条件之一为:‘生时穿清服,死后著明服。’于是明服遂成殓衣之形式。今者多用长衫马褂或西式服装,老年人大多穿著长衫马褂,年少者大多穿西装。寿衣论层不论件,凡一层布即计一层,是以有里之夹衣即计两层。饰终之服,高寿者衣十一层,中年者七层,年轻者三层。

 

卅一、制魂帛、魂幡、圣杯:袭殓后即将入殓,既入殓则形不可见矣,是以闽籍多于入殓前制魂帛以泊其魂,制魂幡以召其魂,制圣杯俾通人神;粤籍多于入殓后始设灵。‘魂帛’系用布覆盖之假牌位,使用至‘神主’(正式牌位)制成为止,昔日初终即立魂帛,下葬时埋魂帛立神主,此木质神主即作长久奉祀之牌位。‘魂幡’由道士所制,出殡时由丧主持之,以三、四尺长白布为之,上书死者姓名及死亡年月日,悬于带青叶之竹枝上。此幡以其用为导引亡人之灵魂,故又名‘招魂幡’,除灵时烧化之。‘圣杯’一般以白线串二枚铜币为之,俾于作功德、捧饭时,请问亡灵歆否、食毕否。

 

卅二、开魂路:民间习俗认为,人死后必赴阴曹地府,而灵魂初离人体,一时之间找不到通往阴间之路,于是家属为亡亲入殓前,延请僧道诵经做法,为亡灵开冥路,以便死者顺利到达阴间,此为死后所作第一坛功德,称为‘开魂路’,俗称‘念脚尾经’。诵经完,始行入殓加盖。

 

卅三、烧库钱:库钱,又称‘随身库’,乃民间习俗中认为,凡人自冥司转轮投胎出世,向其生肖之库曹借库钱,当做出生之盘费,死后则须缴库。库钱系接棺后于门庭中焚烧之,焚烧时子孙要手牵手围成圈,以防范野鬼抢夺,故烧库钱又称为‘围库钱’。焚烧成灰的库钱,待日落后埋入墓中。焚烧库钱之多寡,视亡者之生肖而定。

 

卅四、乞饭:世俗认为,亡者若于晚餐后死去,即表三餐皆被其吃尽,子孙将会穷困,故须行‘乞饭’。乞饭即入殓前,家属备一锅饭、一碗米、一碗水、一把碗筷,饭内插春花(此象征有余之意),向亡者祭拜祈祷曰:‘三顿求二顿,给子孙吃富贵。’乞饭毕,水注入水缸,米倒入米瓮,饭则家人共食,不许外人食。

 

卅五、引魂:谚云:‘一样生,百样死。’以老而寿终正寝者为顺终,否则即为不顺终,不顺终之猝遭灾厄,如溺毙、车祸、空难等而卒于外者,则为凶死。凡凶死在外者,入殓之际皆须持魂幡,延请僧道至出事地点诵经,引导亡魂回家,俗称‘引魂’。除引魂外,凡溺毙者,须做‘牵水盆’;难产而死者,须做‘牵血盆’;上吊而死者,须做‘放索’;服毒而死者,须做‘解药’;被杀而死者,须做‘解刀法’等法事。

 

卅六、辞生:此系子孙为亡亲作一生最后之奉食,谓之‘辞生’。为亡者大殓时,家属准备十二道菜肴,系六荤六素,如豆、豆干、鱼丸……等供飨,由道士边作喂食状、边祝祷曰:‘吃一口甜豆,子孙活到老老老;吃一口豆干,子孙做大官;吃一口鱼丸,子孙中状元;吃一口猪肉,子孙田园买万甲;吃一口鸡头,子孙个个大出头。’(台语)。

 

卅七、放手尾钱:辞生后入殓前,把预放在亡者手中或衣内之钱取出,放入米斗内,分给子孙每人一些,称为‘放手尾钱’。此象征留下财产分给子孙,也代表责任之传承。俗谚云:‘放手尾钱,富万年。’(台语)意谓亡者死后有钱留与子孙,将使子孙永远富贵。亡亲手尾之钱钞,必须兄弟同额,妯娌同码,女儿同数,孙辈同量才可,此表公平对待之意。

 

卅八、入殓:所谓入殓,即将尸体扶入棺木,加盖封钉,亦谓‘大殓’,其时辰须请日师选定,所需考虑因素有三:一为死者与孝眷之生辰八字,二为子女是否有在外地犹未归者,三为夏天或冬天。若一般人则多于死后一对时内殓之。入殓前子孙须齐集,召请佐事者及道士等人到场,若系母丧,因昔日须经外家检视,无异议后始能入棺,并由其封钉,故入殓前须先‘接外家’。外家至,孝眷须跪迎,然后匍匐入屋,准备收殓。唯近来大殓时外家罕至,多由道士迳自封钉。

 

卅九、打桶:所谓打桶,系于棺内板隙上漆、黏布,求其周密如水桶,以防止尸汁或臭气外溢。殡期长者须打全桶,多上漆、布。打桶乃是用热桐油与石灰拌匀,先以夏布用生漆幂棺底,再以布条用生漆胶棺内之缝隙,以油灰加以粉刷后,上面一层再以油铺贴,叫做‘打单桶’,如果是在棺盖以下油刷的,叫做‘打半桶’;单桶打好之后,油纸上面再刷油灰,加贴白布的,就叫做‘打双桶’。

 

四十、封钉:封钉,母丧由母舅为之,父丧由族长为之,若无长辈或同辈而请死者之晚辈封钉时,则须垫椅子封之。礼请封钉,须备一木制长方形桶盘,将红包、斧头、棺钉、子孙钉及白布或毛巾等,陈列于盘中,由长男顶于头上,跪请族长或母舅封之。封钉时,每封一钉须讲一句吉祥语:‘一点东方甲乙木,子孙代代居福禄;二点南方丙丁火,子孙代代发家伙;三点西方庚辛金,子孙代代发万金;四点北方壬癸水,子孙代代大富贵;五点中央戊己土,子孙寿元如彭祖。长子咬起子孙钉,子孙代代兴、代代出贵丁。’封钉礼,男殁由亡者左肩点起,女殁由亡者右肩点起,不得绕行柩头;封钉者点成一‘出’字,即表出丁之意。仪式中,孝眷列跪在棺木两旁,目视封钉。

 

四一、竖灵:既殡,围九条,乃竖灵。所谓竖灵,即为死者设临时灵位,于正厅一隅设一桌,桌上陈魂帛及纸仆(纸制人形僮仆婢女,侍立于魂帛之左右),并置油灯、香炉等,桌下放竹凳,凳上放置死者衣服鞋袜,桌前以‘奠’字之白布为桌围,此桌即名‘灵桌’。若死后即葬者,俟返主后,始能设灵;若大殓后停殡者,即于殓后设之。

 

四二、孝灯:设置灵位后,挂上两盏高照灯于厅前,此灯即送丧灯,名为‘孝灯’。此灯乃以竹骨白纸糊成,上书浅黄色字,若父丧,则书‘大(父)三代’,若母丧,则书‘大(母)三代’。灯上若书三代则缠麻布,四代浅黄布,五代黄布,正五代红布。正五代用红布者,以其五代同堂而终,系福寿全归,出殡时由孝男、孝孙持之。

 

四三、捧饭:入殓竖灵之后,每日三餐皆须备饭菜以奠死者,名为‘捧饭’,或名‘孝饭’。此即古之朝夕奠祭礼,台俗朝奠称叫起,夕奠称叫困。孝眷同时须于每晨备死者洗脸水,每晚众孝子围灵前号啕大哭,直至做完七祭后,改为每日早晚两餐供饭。

 

四四、看山:大殓后,孝男与地理师至山区觅地,地既定,方可择出殡安葬日课。台人颇信风水之说,无论阳宅、阴宅皆必礼请堪舆师精择,堪舆师台语称‘地理师’。

 

四五、开兆:殡葬之先,孝男先与堪舆师择定墓地,供三牲,焚香、点烛、烧金纸(奉神者为金纸,祀鬼者为银纸)以祭土神(相传勾龙治土有功,被封为后土之神),祈祷庇护死者之灵,谓之‘开兆’。开兆之后,掘穴筑堀,称为‘开矿’。

 

四六、楮敬:丧家之亲友于出殡前,以礼金或物品,赠送丧家,通常其种类计有:奠仪(俗称楮敬)、银纸、蜡烛、糕仔、挽联、吊轴、花圈、花车、罐头山。台人之俗,凡有亲友赙赠,除于灵前祭告外,并以簿册登录其姓名及财物多寡,称为‘银纸分’。

 

四七、出山:出殡,俗称‘出山’,昔日,有七旬以内出殡者,有七旬以外出殡者,全凭择日而定;近年,大殓完毕后几天内即可出殡,仪礼已简化多了。丧事作功德,初终大殓所作曰‘入木功德’,葬前一日所作曰‘出山功德’,即令贫者亦无不作之。

 

四八、烧纸厝、纸仆:为亡者做法事时,家属准备纸厝、纸仆,其方式乃用纸仿照旧式大宅或现代化的花园楼房糊成,不仅讲求外型华丽,内部还有家具之陈设,纸厝两旁须有一对男女纸仆,分排左右,以供亡者差遣。沿习至今,随著时代演变,甚至使用纸糊的轿车、飞机、现代化电器产品、美金、信用卡等,以为亡者在阴间资用。

 

四九、撒买路钱:丧家在出殡前往坟地之路上,沿途须边走边撒银纸,过桥时则撒金纸,其用意为向土地桥头将军买路而过,称为‘撒买路钱’。此举在买板后,棺木运回,沿途撒银纸,仪式相同,但后者称为‘放纸’。

 

五十、请阵头:葬礼之阵头形式很多,通常是葬仪社依丧家要求而做,大略计有:(1)大鼓吹:请鼓乐队在前方开道,沿路吹奏丧礼进行曲,分为中西乐两种。(2)孝女白琴:请孝女白琴以哭丧曲调沿路演唱,更有甚者,请穿著暴露之妙龄女郎,在电子琴花车上载歌载舞。(3)五子哭墓:请五位女子穿著麻衣,头系头帛,在灵前代替孝子哭丧,抵达墓地后,在下圹前,演至五子登科时,即改著官服。(4)八家将:装神弄阵,所谓白龙阵、白狮阵,动辄数十人,沿路燃放鞭炮。(5)牵亡歌仔团:其主要道具为一状若小轿之神坛、扩音器,成员约有五或六人,立于坛后头盖红巾戴盔甲之红头将军一人,手执牛角制之灵角、铜铃,腰围白巾,发号司令,其左右各有一弹月琴及拉大管弦乐师,坛前左右各有一女子扮丑角。红头将军牛角一吹,乐声齐作,三女子即手舞足蹈,时而表演软骨功,自始至终,唱词不断,或轮唱,或齐唱,词意多为游狱、劝亡、祈福之类。

 

五一、移柩:葬礼时辰至,即将灵柩先移出庭外,谓之‘移柩’,或称‘转柩’。魂帛、香炉亦须请至祭坛上受祭,移柩前子孙先围哭,哭毕道士读经作法,撒盐米袪邪,待钹声响起,始可移至门外,孝眷则匍匐而出,长孙或长男则举幡、捧神主随出。

 

五二、压棺位:灵柩移出厅堂后,家属即踢倒承放棺柩之二张木椅,并泼水于地上,然后请一福寿双全之妇人清扫,清扫时要念吉祥语:‘扫帚扫出门,千灾万祸尽消除;扫帚扫进来,房房添丁又发财。’清扫完毕,于停放灵柩之处,置一火炉及大竹篮,篮内放置发糕、红圆等物;另放置水桶二个,一桶内放一把碗、一把筷子,另一桶内装水及硬币,表示钱水活络,以求吉祥,此称‘压棺位’。

 

五三、祭起马:出殡前,即举行家祭与公祭,俗称‘吊祭’,家祭时先由子辈为之,然后按照与死者之亲疏关系先后祭奠,再由死者友人或邻人祭奠。出嫁之女儿,必须备猪头五牲前来祭拜。无论家祭或公祭,均须备有祭文,读完祭文,即行火化。孝眷等烧香跪拜后,须跪在放牲醴之桌下,次由亲族朋友跪拜,祭拜完毕,主法之僧道烧纸帛、读经后引柩,俗称为‘祭起马’,又称‘起柴头’。

 

五四、旋棺、点主:封棺后,道士鸣铙钹,引孝男、孝妇绕棺三匝,曰‘旋棺’。次即请有官位者,以朱笔在牌位上‘点主’。

 

五五、杠棺:若亡者之父母在堂,依俗例于移柩时,其父母以木杖敲打柩头三下,亦有在启灵时行之,以寓责其先亡不尽孝养责任之意,此谓‘杠棺’。有谓行此仪式,则亡灵入冥,倘阎王责以先亡不孝,即可回答系父母鞭挞致死,并非不孝。有谓行此仪式后,亡者已遭阳世生身父母鞭杖,阴间即不再问以先亡不孝之罪。

 

五六、过棺:依照风俗,台人妻丧出棺时,其夫不可临柩,须等遗族、外戚、亲友祭奠后,即将发引时,方可临柩,称为‘过番’,又称‘过棺’。其法为背一包袱,左腋夹一雨伞,著长统靴,佯装出门远扬,自妻柩越过。此系丧妻者日后有意续弦,恐其亡妻灵魂怨恨而作祟,是以佯装出国,且刻意令其亡妻灵魂知悉;日后若再娶妻,亡妻因信其夫已出国,不知行迹,即不致作祟。因此,凡决意不续弦者,则不行此过番仪式。

 

注:本文系根据《台湾民间传统丧葬仪节研究》一书改写,谨向原作者致意。

 

附文三、中国传统丧礼的含义

作者:周何 

 

丧礼,是我国固有文化中最精密的瑰宝,自古以来,一直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。从《礼记》以下,历代有关礼学的著述中,都是以丧礼、丧服所占的篇卷为最多。近些年来,由于经济繁荣,工商发达,一般人生活的节奏变得紧张而快速,对于过去的许多旧礼俗,往往会产生步伐缓慢,而不合时代的感觉。特别是丧礼,一则是由于繁琐费时,再则是许多人不了解这些仪式的意义,完全听人摆布去做,自会因那些似乎不必要的形式而感到无奈。在这样不耐又无奈的情形下,很容易产生排斥抗拒的心理,进而提出简化改革的要求。

 

所以,问题的关键出在现代人对‘礼’的不了解。所谓‘礼’并不是指那些仪节的形式,而是寄托于这些形式之上,最初设计的用意。任何一种礼制的形成,一定有其设计的构想;而这种礼制之得以流传,也必然有其确实适合生活的功能。

 

我国传统丧礼渊源流长,现存最早的资料当是《仪礼》里的〈士丧礼〉、〈既夕礼〉和〈士虞礼〉三篇,这是周代的礼制;后世有如唐有〈显庆礼〉和〈开元礼〉的制定,宋有朱熹〈文公家礼〉的流传,但是大家都是相互沿袭,略作更改而已,这足以说明古代的礼,必然具有其合理的适用性,所以才会经历千百年而仍通行无碍。

 

目前台湾民间通行的传统丧礼,还是从〈文公家礼〉流传下来的,可惜的是如今所保存的只是一些仪式而已,大家只知盲目跟从赞礼人的指挥去遵礼行仪,至于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用意,恐怕很少有人去关心。

 

壹、招魂的‘复礼’—魂兮归来

 

复礼,俗称为招魂,《楚辞》有〈招魂篇〉,王逸注云:‘魂魄放佚,厥命将落,故作招魂,欲以复其精神,延其年寿。’招魂的目的,在于复其精神,延其年寿。礼称为复者,冀望其复生;招魂者招其魂魄归来,意义原是一样,不过一是古礼的正名,一是民间的俗称而已。

 

《仪礼.士丧礼》记载‘复’礼的仪式,复者用梯子由正屋的东角爬上屋去,站在屋脊的中央,面向北方,手里拿著亡者别在一起的上衣和下裳,用力招摇著,同时拉长了声音喊著亡者的名字,希望藉此喊叫,能让亡者魂兮归来。

 

人死之后,是否真的还有灵魂?经过招魂的喊叫,是否真有魂魄归体,起死回生的实例?答案可能是很难证实,但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经过这个程序,多少给人一线希望,凭著这一线希望,自然肯定了丧礼中必须要有如此安排的意义。

 

面对骨肉至亲的死亡,具有深厚感情的家人,起先恐怕都不易接受这样悲伤的事实,于是大声哭喊著,甚至用力去摇动亡者身体,希望亡者能再复醒过来,这是人之常情。

 

生者尽管哭得惊天动地,喊得声嘶力竭,却不见效应,于是,大家帮忙轮番爬上高处,张扬著亡者的衣裳,不断地招唤;如果真有魂魄飘荡迷失,也应该会回来了;如果还是不能使亡者复生,亡者的亲属应该体认到这已经无法挽回的事实,只好收拾起那份仅有一线希望,放开坚持的手,让人为亡者作小殓的准备。

 

由此看来,招魂的‘复’礼,与其当作是迷信鬼魂的意识行为,不如认为是对家属宽慰纾解的方式,使他们能由极度悲伤中慢慢归于平静,所做最切合人文意识的设计。

 

贰、袭与饭含—对亡者的尊重与挂念

 

当确定亲人已无生命迹象后,首先需用一张宽大的薄被单,将亡者从头到脚覆盖起来,这就叫‘袭’,其用意在于隔离,表示生者与亡者确实不同了,同时也表示对亡者遗体的尊重。饭含,是用米饭或玉贝放入亡者的口内,放米饭是挂念亡者在黄泉路上会饥饿,放玉是防虫蚁的侵害。不过,现代很少采用这个仪式了,虽然少用,但是讣文里还是常见‘亲视含殓’的字样,说明礼不可废的事实。而且亲人亡故,此后想再见一面都很难,子女以能随侍在侧,亲视含殓是难能可贵,万一因事羁留在外,噩耗传来,也一定匍匐奔丧星夜赶来见最后一面,以免后悔不及。

 

参、五等丧服—亲疏关系的确定

 

我国的丧服制度,大约起自于周代,汉初流传的《仪礼》有〈丧服〉一篇,是现今所存最完整的制度。

 

丧服大致分五种等级,通称五等丧服,属于五之内的,无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,观念上总会认定是同一家族之内的事;如果不在五服之内,自然属于外人,所以从丧服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‘内外有别’的家族观念。

 

完整的家族中,依共同生活相处情感的深浅,及血缘的远近为准,亲属关系大致可分五类,虽说五等丧可能不足以明确地区分等级,所以除了丧服质料颜色的大类五等外,还有其他装饰配件的使用,也可以作为区分亲属等级的亲疏,如:缨、带、履等的不同;又如有的用杖,有的不用杖等。等级的区分愈细密,亲疏远近的分寸愈清晰,而内外轻重的相对关系愈能把握,家族血缘的凝聚力则愈强韧而坚实。儒家特别强调丧服的重要,著意予以推广宣传的用心,也正在于此。

 

五等丧服的名称是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和缌麻。斩衰最重,子女为父,父为长子,需用斩衰;缌麻最轻,为曾孙、外孙等服缌麻。这些名称究竟代表什么含意,不同的丧服究竟包含那些相应的亲等,恐怕一时无法说得清楚。但至少可以体会出,如此复杂的家族亲等关系,竟能统设于这五等丧服的制度内,而且是既深且广地影响我国历史社会,则这种制度内涵之完整,规画之周详,可想而知。

 

肆、三日而殓—一丝渺茫的企盼

 

《说文解字》云:‘殓,收也;葬,藏也。’丧礼中的殓、葬,也就是收藏的意思。亲人既已亡故,无可挽回,只好对其遗体加以妥善收藏,尽一份人子爱亲最后的心意。在程序上,必须先收拾好,然后才能永远藏起来,所以丧礼中的安排,也是先‘殓’,然后再‘葬’。葬前的妥善收拾,也正是藉表心意的重点所在,要达到妥与善的要求,因此就有小殓、大殓之分。

 

小殓要求善,大殓则要求妥。小殓包括沐浴、化妆、更衣等,目的在于善加珍摄。大殓入棺,则旨在妥为保存。虽然说,善加珍摄,妥为保存,亡者根本没有感觉,其实这些都是尽量让生者能感到心安的安排。

 

小殓、大殓如能由自己家人来做,不必假手他人,似乎应该比较好些。譬如大殓入棺时,现在还是规定要由孝子捧头,孝媳捧脚,当自己的手接触到先人遗体的那一刹那,再怎么冷静的人,都会因感受到强烈的冲击而自然流泪。

 

《礼记.问丧篇》说:‘孝子亲死,悲哀志懑,故匍匐而哭之,若将复生然,安可得夺而殓之也?故曰三日而后殓者,以俟其生也。三日而不生,亦不生矣,孝子之心亦益衰矣。家室之计,衣服之具,亦可以成矣;亲戚之远者,亦可以至矣。是故圣人为之断决,以三日为之礼制也。’这段话在说明何以必须等到第三天才举行小殓的道理。其理由有三:一、亲人刚死,孝子情深,悲伤至极,这时候怎能迳自认定人已经往生,就举行小殓,所以古礼认为必须等到第三天,等著看亡者能否真的回生。三天仍没有回生的迹象,大概可以确定不会再活过来了,孝子的那份希望也自然衰减了。这时候再开始举行小殓,在人情上来说,就没有甚么太大的问题。二、办理丧事所需用的各种事物,需要一些时间准备,例如丧服的裁制。三、重要的亲属住在远地,经由告知然后赶来,一来一往,也需要一点时间。如今虽然有电话告丧,飞机奔丧,但是世界辽阔,三天之内赶到也不容易。古代交通工具没有那么方便,三天的时间,当然是必须的,所以说:‘圣人为之断决,以三日为之礼制。’顾虑到家人心情的适应,应用事物的准备,远地亲属的奔丧,仪节顺序的安排,以三日为之礼制者,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决定。

 

有关亡者殓殡等事日期的计算,应依死之当天算起。所谓的‘三日而殓’,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最多三天。由此可知,任何一项礼制的设计,当初一定是多方缜密的考虑,必须符合人情实际的需要,也一定结合了智慧的累积与生活的体验,绝不可能只是少数人闭门造车的发明。

 

伍、殡—调适身心的缓冲期

 

现代人对殡仪馆这名词大概不会太陌生,但‘殡’字究竟含义为何,恐怕少有人知。按《仪礼.士丧礼》:小殓入之后,设床席于堂中,由内寝移尸于堂中席上,第二天天明后,在近西阶的地上掘坑,将棺木抬进堂中于入坑中,然后‘主人奉尸殓于棺’,郑玄注云:‘棺在肂中殓尸焉,所谓殡也。’其实主人奉尸入棺,就是有别于小殓的大殓,而‘殡’者是指自大殓之后,直到出殡前的这段时间里,棺柩一直停厝于此,是之谓殡。

 

为什么一定要停殡一段时间,自有其意义。大殓之后,接下来就是安排出殡安葬的事宜,安葬之后,亡者的形体不再存在,因此从大殓到下葬,也正式由有形到无形的一段转变。对具有深厚感情的亲人而言,这一转变往往是很难承受的,所以在殓葬之间,安排一段含有缓冲作用的‘殡’,确实有此需要。

 

把棺柩停厝在堂上,早晚各有一次奠祭,谓之‘朝夕奠’或‘朝夕哭’,事实上那是延续日常生活中的昏定晨省,所不同的是如今人已物故,棺柩在堂,于是自能体会到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。亡者已矣,生者还是要活下去,不能一味地陷溺于痛苦以至于颓废。所以在朝夕奠中准许一哭外,其他时间即不许再哭,所以又称朝夕哭。这也意味著亲属到此时必须练习著控制情绪,尽量把悲哀隐藏于心底,才能由激动逐渐恢复到平静。

 

因此,这段时期的‘殡’,实际上是体会人情有此需要而作的安排,一则让生者在思慕不已时,精神上还有所凭依,再则延迟下葬的时日,以便于作心理上的调适。等到确实已经能适应由有形而终归于无形的转变时,才能接著办理出殡以至于安葬等事宜。

 

殡期的时日,应该顺应人情的需要而延长,然而大殓入棺后的尸体,古代虽然也有一些消毒防腐的措施,但也不可能停厝过久,因此停厝的殡期自应有其上限。古人的阶级身分非常明显,许多制度随其身分之不同而有所差别。《礼记.王制篇》载:‘天子七日而殡,七月而葬;诸侯五日而殡,五月而葬;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,三月而葬。’不过,从三个月到七个月之久,即使在北方严寒的冬天,也不能保险尸身不坏。所以,《周礼》有‘凌人’之官,专掌养冰藏冰之事,遇有大丧,则负责供应镇尸用的大冰块。这冰块的供应,只限于大夫以上官职之人,士庶人恐怕都没有资格使用。

 

现代都市的家庭空间非常窄狭,公寓式的客厅根本不容许停厝棺柩,楼梯、电梯更无法抬运,而且时日的长久,邻居可能都会说话,于是殡仪馆、葬仪社等行业应运而生,许多事务都有专人负责,家属不必操心,但也有许多可以激发亲情,或者表达哀思的机会,也因退居一旁,没有亲自参与,而减低了应有的感受。现代丧礼的快速,从死亡到安葬,可能只需几天就可办妥,有形到无形的转变,家属也必须快速适应,坦然承受,那也就难怪亲情的日益淡漠,社会风气的日渐浇薄了。

 

陆、葬—遗蜕的珍惜掩藏

 

《易.系辞传》曰:‘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;后世圣人易以棺椁。’早期的原始人类社会,人死之后,可能就是随地弃置,任由物化。稍后进步到具有家族型态,懂得亲情的关照,不忍心让亲人曝尸于荒野,于是才在尸身上面加盖树枝树叶,以为掩蔽。那时候还没有筑土为坟,更没有竖立标识的习惯,但至少可以了解人类已具有珍惜掩藏的观念。

 

《说文》云:‘吊,问终也。从人弓。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故人持弓会驱禽也。’葬之中野,即使是厚衣之以薪,仍会有野兽把尸身挖出来的可能,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,故作弹以守之。可能就是后世有人庐墓,不忍离去的滥觞。

 

其后,觉得这样的葬法,不是好办法,于是自然会想到建造棺椁,内棺曰棺,外棺曰椁,内外两层或多层的保护,应当比较安全得多。然后又想到掘土为坎,营建墓穴,棺柩放进去后,再加土覆埋,则掩藏得更为安全妥当,也就是所谓的‘土葬’。

 

最初土葬,表面上是与地齐平的,后来发现日久了,不易找到墓地所在,所以又有由平墓进而聚土为高坟,坟前再设标识的演变,那就不用担心找不著亲人安葬的所在了。

 

柒、虞—安顿浮游漂泊的精魂

 

现今的丧葬礼仪,大抵都是上午八时家奠,九时公奠,十时或十一时发引。无论是土葬或火葬,总要到中午以后才能结束。殡仪馆里,来吊奠的宾客,大都是到灵前去行个礼,至多再坐一会,等到奠毕撤帷就散了。少数至亲好友,则愿意跟著一起去墓地或火葬场,为最后送终尽一分心意,此之谓‘会葬’。等一切办妥之后,时间已过中午,丧家会安排招待在佛寺或素食馆吃一顿素斋。一般人只知道这是丧家为感谢亲友参与会葬的方式,恐怕很少人知道,这原是‘虞’祭残存的形式。

 

《仪礼.士丧礼》之后,别有一篇《士虞礼》,其仪节内容和《士丧礼》下篇是前后衔接的,这是埋葬亲人归家之后的一项重要节目。今日丧礼中虽然已经没有这样的礼节,然而会葬之后的素斋招待,实际上是从这个礼节保存下来的形式。

 

《士丧礼》下篇的篇末记载:‘犹朝夕哭,不奠。三虞,卒哭,明日以其班祔。’郑玄注说:‘虞,丧祭名。虞,安也。骨肉归于土,精气无所不之。孝子为其彷徨,三祭以安之。’就是说明亲人既已埋葬,由有形转为无形,亲情深厚的孝子,未必马上能适应,可能有人宁可一直守在墓旁,不肯离去,锥心泣血,哀痛不已。为了要让他愿意回家,恢复正常生活,必须有一套具有说服力的理由。于是就告诉他,人死之后,灵魂精气浮游于空中,漂泊彷徨不知所止。身为孝子不忍其漂浮散失,应该立刻带路,引导回家,使魂气知道归止的所在,此后每逢节日,还冀望著亲人的精魂能够回来接受祭祀。《礼记.问丧篇》说:‘送形而往,迎精而返也。’有形的尸柩送往墓地埋葬之后,把无形的精魂迎接回家,虞祭就是为此而作的安排,不过如今却已变成素斋的形式而已。

 

《释名.释丧制》说:‘既葬,还于殡宫曰虞,谓虞乐安神,使还此也。’也是说虞者安也,安顿精魂的意思。古礼中有三虞,佛教传进中国以后,因应需要,改为七虞,这也就是所谓的‘做七’的由来。

 

在永不复见丧痛情怀里,亲人多数会认同这种想法,希望人往生之后仍有精魂的存在,此后在祭祀的节日里,他可以回来,让家人尽一份心意,稍慰思慕之情。于是,一场尽心尽意‘虞’祭的安排,应该是合情合理的。由此看来,所谓‘虞,安也’的解释,形式上正如《释名》所说的虞乐安神,看作是安顿亡者精魂的意义,实质上倒是安慰生者,使其情绪得以平复的意义可能更重些。

 

捌、代哭的原意—丧家哭声相续不断

 

本省丧葬礼俗中,有一项特别的名堂,谓之‘代哭’,好像是说,孝子孝女在必须哭以志哀的时候哭不出来,可以请职业性的人来代哭,使得灵堂的悲哀气氛浓厚感人。这样的说法,不仅似乎合情合理,而且据说还是于礼有征,其来有自。

 

然而《礼记.檀弓》上篇载有子路引述孔子的话:‘丧礼,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,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。’丧礼所有仪节的设置,原本就是为了表达那份发自内心的哀悼之情,面对亲人的逝世,如果子女没有沉痛哀伤之情,连哭都不会哭,徒然安排了许多繁文缛节,可说是一点意义都没有。所以孔子认为与其如此,反而不如礼节不够完备,而哀伤之情真切流露要好得多。

 

任何礼的制定,应该有其标准的规格,以求能适应社会人群的需要,方便于普遍使用。而且所谓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尤其不可说适合于规格的才谓之合乎礼,不合于规格者就一定失礼。至于过分勉强,甚至虚应假作以求符合规格,则更不是礼的精神了。子女想哭就哭,不想哭也一定有其原因,没有必要去请人代哭以装饰气氛。

 

至于说是于礼有征者,古礼中确实是有‘代哭’一词,但却不是请人代哭的意思。《仪礼.士丧礼》在小殓之后有云:‘乃代哭,不以官。’郑玄注说:‘代,更也。孝子始有亲丧,悲哀憔悴,礼防其以死伤生,使之更哭,不绝声而已。’所以‘代’只是更续、相继、让哭声不断的意思。虽然很多人轮流哭,但这些人内心有哀痛之情,并非作伪,而且也有体恤生者不要太过悲痛的意思。所以,丧礼中如亲近的人还没有动作,而关系疏远的人却抢上前去,嚎啕痛哭一阵,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?

 

如今相沿成俗,甚至还有五子哭墓、孝女白琴等代哭习俗出现在丧礼中,如果认为这些习俗源出古礼,那可真是很大的误会了。

 

古今时代不同,礼有因革损失,自不宜以古律今,这段考证文字供大家参考与省思。

 

附文四、民间丧礼纪实之一—阿莲的迷惘

作者:李荷 

 

‘铃……’农历七月,夜半的铃声特别刺耳。阿莲从睡梦中惊醒,慌张拿起电话。‘请问这是李和同的家吗?他出了车祸,伤得很严重,请你们赶快来医院。’心急如焚的阿莲赶到医院,先生已没有生命的迹象,医生向家属宣布不治死亡,阿莲伤心地哭昏了几次。

 

‘怎么出的车祸?发生经过如何?我要向谁去讨人讲理?’阿莲心理有一连串的疑问,还没理清楚,医院里的葬仪社人员,已进到病房为亡者盖上了白布。由于车祸的责任归属尚不明朗,院方交代先将遗体送至太平间冷冻,等待验尸。另一方面,丈夫后事也不能有所延误,哭得昏天暗地的阿莲,还必须打起精神来处理。

 

‘先要找一位“师公”去车祸的现场招魂。’阿莲的公婆过世得早,伯公是李家的大长辈,他的话不能不听。招魂仪式,只能在晚上作,第二天傍晚,阿莲跟著葬仪社的‘师公’到了车祸现场举行仪式,阿莲烧著冥纸,望著「引魂幡’,声声喊著:‘阿同,阿同!回家了,跟我回家啊!’她哭得凄厉而悲怆,声枯力竭;即使到了现在,她还是不能接受丈夫死亡的事实。

 

招魂仪式进行了两个多小时,将丈夫的‘精魂’迎回,却因死亡在外的理由,不能迎进家门。阿莲在长辈的指导下,已在庄外设置了灵堂,将丈夫的灵位暂时供奉在那里。

 

‘为什么连最后的一段时间他都不能回家呢?’阿莲心理感到难过与不舍。葬仪社说:‘这是为你家好!’而真正原因没有说清楚。

 

阿莲却不这样想,这几年来,她与先生努力打拼,好不容易购置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家,在最后的时刻丈夫却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中,使阿莲觉得丈夫更加可怜。可是,年纪尚轻的她,面对家族的长者,却不敢表达太多意见;只有哭,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无奈与苦恨。

 

接下来的殡葬仪式,让阿莲插不上手。长辈请来道士为先生举办丧事,一些繁缛习俗,让阿莲不知所以,最不可思议的是,道士说:‘七月往生的人,家中门口必须吊一块猪肉,来防止七月鬼门关好兄弟上门讨食。’阿莲只有照著做。

 

由于天气燠热,挂在门口的猪肉,不仅很快就发出恶臭的味道,第二天,还长出许多的蛆,使人觉得恶心。阿莲很想将肉取下,却被长辈阻止:‘不行,这样会害到整个家族!’阿莲对于长辈的意见不敢违抗,承受著丧夫之痛的她,还要听著别人的摆布,心中有说不出的苦。

 

出殡的当天,阿莲很想送先生到山头,伴著他走完最后的一程,看著他入土为安,可是,她早早就被长辈告知:‘自古以来,妻子不能送丈夫到山头,除非她想再嫁!’这个说法,让阿莲听了一脸茫然。望著灵车缓缓地开出去,阿莲哭喊得声音沙哑,全身没有力气,她真想自己就这样哭死了,一起跟去……。

 

附文五、民间丧礼纪实之二—有钱人的身后事

作者:林家明 

 

‘阿爸啊!你那这早就走了,放下我们,叫我们怎么办?阿爸……’孝女嘶声的哭喊,划破了整个社区的宁静,也惊醒了好不容易入眠的我,‘拜托,吵死人了!搞什么东西嘛?’我暗骂著,揉著发疼发胀的太阳穴,下床走到窗边往外瞧。只见邻居蔡阿舍的葬仪队伍已排了几百公尺长,有锣鼓队、电子琴花车、五子哭墓团,加上披麻戴孝的众亲、随行的朋友,正缓缓地、热闹地、声势浩大地往下葬的山头移动。

 

沿路,大量的金银纸不断地抛向空中,随风飞散在天,洒落在街上,‘孝女白琴’大声激动地用歌仔戏的哭调仔,念著口白,悲述著对非亲非故的‘阿爸’思念之情。反观蔡阿舍的亲友,倒没有这么激动,或许是早已哭累了,有些人静默的走著,有些人就不时地和左右,甚至前后的人交谈,可能是趁此难得聚会,联络彼此的感情,同时也可以打发漫长的时间吧!

 

锣鼓队叮叮咚咚、铿铿锵锵地用力敲打,电子花车的妙龄女郎,载歌载舞地热力演出,吸引了不少人、车的围观,妖娆女郎的歌声及扭动的身躯,让围观的民众几乎忘了这是出殡不是庙会。如此热闹、荒谬的场景,早已冲淡了痛失亲人的哀伤,这种台湾才有的‘俗搁有力’送葬方式,或许也是一种台湾特有的经济奇迹吧!

 

‘阿荣,你在看什么,是阿舍伯出山,哇!搁洒那么多金纸!’母亲好奇地靠过来看,‘有钱人就是有钱人,听金婶说,他们昨晚在烧“库钱”,就烧了好几个小时,那些“库钱”和纸扎的大车子、大房子、衣服、人俑,堆起来好像一座山!在生时,荣华富贵就享用不了,连死也是那么有钱、气派,他去黄泉路上不怕无钱花啰!唉……。’母亲略带羡慕地叹了口气转身出去。望著渐行渐远的队伍,除了满地的银纸、矫情的哭喊声,找不到也听不到一丝丝哀愁的气氛,我不禁怀疑,如此喧嚣,看似风光的葬礼仪式,真的对亡者有利吗?这真是他所要的吗?还是活人用来炫耀财富所祭出的仪式?

 

我常从国外的影片中看到他们对死亡的处理,是那么的宁静、庄严与神圣,没有锣鼓喧天、没有造作的呼天喊地,只有亲友们对亡者的思念独白,在幽扬的音乐、温暖的烛光中,陪亡者走完这人生的最后一段路。为什么他们能,我们不能?

 

附文六、抢救最后一口气—临终的悲剧

记者陈于妫/台中报导 

 

成大医学院护理系副教授赵可式,发现很多人,为了种种原因,坚持要求医师使出‘十八般武艺’,继续急救明明只剩最后一口气的亲人,使得患者受尽痛苦,含恨以终。她昨天在台中市举办的‘安宁疗护传爱志工培训班’中,讲了多起实例。赵可式说,有位七十三岁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后,清楚交代后事,然后安心地接受治疗。四年后,癌症复发,并转移到肺脏、肝脏、脑部和骨骼。她自知来日无多,不但签下不急救的意愿书,并且交代儿孙在她往生之日,不要惊扰她,只需安心念佛,送她上西方极乐世界。没想到老太太濒临死亡前,有个儿子声称在遗产问题尚未摆平,兄弟姊妹还没取得共识前,医师绝对不能让她断气,否则就要控告医师有医疗疏失,医师只得依他之言‘全力抢救’。经过多次电击和心外按摩,这位老太太死前几乎已被震得‘粉身碎骨’。

 

另一位笃信天主教的八十九岁老人,乐天知命,七十岁那年就已经写好‘生前预立遗嘱’,希望子女在他临终前,不要给他插管开洞,让他安详的返回天国。然而,真的到了他病入膏肓,多种器官衰竭之际,子女担心被邻居批评不孝,同时为了让住在美国的大哥,见老爸最后一面,硬是要求医师救到底。赵医师说,这名老人死前意识清楚,浑身没穿衣裤,插了十几根管子。他没办法说话,几度要自行拔掉管子,护士只好绑住他的双手,他又用脚踢表达心中的怨愤。由于扯掉导尿管造成血尿,护士又绑住他的双脚。结果他被五花大绑地躺在加护病房,躺了两星期,不断流泪。最后长子总算赶回台湾,但是任凭所有子女声声呼唤,老人转头闭眼,硬是连看都不看,在无声的抗议下,咽下最后一口气。

 

更离谱的是,有个老人已届弥留状态,子女请相士算命,相士说老人如果在某月某日前死亡,家道会衰败,后人会贫穷,子女拜托医师,无论如何不能让老人死。结果,这名老人经过十几次急救,光是强心针就打了一千多支,护士打到手软,拖过相士讲的那一天,子女终于同意医护人员拔掉老人身上所有管子,让他安息。

 

赵可式说,这种人间悲剧不是个案,全台各医院每天都在上演著。有一名四十二岁妇人罹患卵巢癌,癌细胞严重扩散,她丈夫恳求医师非得救她一命不可,因为三个孩子还小,不能没有妈妈。当她呼吸停止时,医师努力替她施行心肺复苏术,但急救无效。她丈夫进入病房一看,只见爱妻满脸、满枕头都是血,嘴里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,口角沾著血,眼角的泪水,也沾湿了枕巾,他抱著妻子狂喊:‘你们对她做了什么?’当他获悉是急救的结果,心中大恸,连连捶胸哀嚎说:‘我对不起你!我对不起你!’

 

赵可式说,她每次看到这种情形就感慨万千,甚至有的病人,根本就已经死了,只不过靠著人工呼吸器,胸部仍有起伏,其实脚底板早就出现尸斑,医师往往宣布死亡不到一小时,尸臭就透出来了。

 

她表示,这种人间悲剧可以说是四输:(一)病人方面,不得善终。(二)家属方面,事后愧疚。(三)医师方面,在医疗纠纷的阴影下,无奈为之,违反了医界伦理。(四)社会方面,每年因此耗费的健保资源,更是难以计数。这种恶质文化,还要让它存在多久,值得国人深思。父母、配偶、子女等亲人,都是至亲,实难割舍,能救一定要救。可是无救了,却硬要浪费资源,狠心让亲人受罪痛苦(因在加护病房,故亲人几乎看不到)。人要有慈悲心,但千万别被愚心眛著良心。让亲人有一点最后的尊严吧!